皇恩幻灭露峥嵘

2012-04-29 00:44耿开元
收藏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铸币白莲统治者

耿开元

笔者藏有一枚花钱(见图),正面楷书直读“至治无名”,背面无外廓,龙凤海涛纹饰呈典型的西南地区风格。折十钱型,青铜质地。此钱为近代出土,老坑色,表面有磨损痕迹。从其钱文、铜质及坑色来看,应为元代之物。

面文“至治无名”,其锋直指元朝至治年间英宗皇帝硕德八刺。“无名”意为平庸无名之辈,寓其无德无道,枉为一国之君。铸币者对至治帝的怨恨仇视之情借此币宣泄无疑。在彰显吉祥娱戏、驱邪厌胜的花钱丛中,此钱单挑某帝王横加讥贬,不但突兀怪异,而且绝无仅有。那么,何人敢如此放胆铸币诅咒一朝天子?为何独对英宗至治皇帝如此仇恨?这些问题我们只要从史料中去认真查找、分析,答案自会知晓。笔者认为,此币应为当时的宗教组织白莲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铸。我们且从白莲教坎坷的发展史上来追根寻源。

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派,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最大。据史料记载,白莲教源于宋代中叶,当时被称为“白莲菜”、“白莲道”、“白莲会”、后称“白莲教”。初期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到十四世纪中叶,蔓延于全国。

此时,由于元朝统治者长期推行阶级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又值洪水、大旱、瘟疫相继肆虐华夏大地,“民之死者半。田莱尽荒,篙藜没人,狐兔之迹满道。”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元朝统治行将走到尽头。蓄势已久的白莲教趁机在各地通过宗教活动鼓动、组织民众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元史记载“颍上之寇,始结白莲,以佛法诱众”。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五月初),距元至治帝颁布“禁白莲佛事”仅二十九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统领三千白莲教信徒,在全国率先扯起反元大旗,进而拉开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头裹红巾为记,史称红巾军,又有烧香拜佛之规,故又称香军。元末红巾军起义为元朝的腐朽统治敲响了丧钟。

这样,从上述白莲教的发展史中来寻找“至治无名”花钱的出处就脉络清晰了。唯有在至治年间身受其害、创伤痛深的白莲教才完全有可能也有理由铸造此币。铸此币者,非白莲教莫属!正是元英宗在至治二年(1322年)下达的禁教令引发了白莲教对自身教义的痛苦反省,从而加速了其教义的转变。“至治无名”花钱铸于其时,顺理成章。白莲教勇敢地发出“至治无名”的呐喊,一方面反映出对皇恩幻灭的失望和对至治帝的怨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白莲教正向桀骜不驯的暴力争斗风格转化,乃至有明一代,有清一代,白莲教那不屈不挠的反叛起义始终是令封建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是白莲教的主体。佛经中有“无明”一词,泛指无知、愚昧。“无明”与“无名”是谐音,且具有双重含意,使此币寓意愈浓。从花钱的角度来看,此币诅咒天子,应属厌胜品类。这也与当时白莲教散布谶言、制造玄机、用巫蛊之术来瓦解统治者根基的做法相吻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至治无名”花钱应是一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元代白莲教铸币。

有诗为证:皇恩幻灭露峥嵘,弥勒临凡净土空。可叹白莲兵戟事,寻源却在此泉中。(责编:丁丑)

猜你喜欢
铸币白莲统治者
《捧白莲红衣仕女》
池上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铸币收益
参观白莲抽水蓄能电站赠吟友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总铸币税最优化分析
——基于成本最小化视角*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