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彬 邢伟
(接上期)折角形璜
折角形玉璜与前三类璜的主要形制差异在于:璜体底部平直,底外缘两侧呈折角形,因其多数形状类似拱桥,故亦有论者称之为“拱桥型”。根据璜体宽窄形制与孔径大小,此类璜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折角玉璜,体瘦窄扁长条状,平面呈“凹”字形,多数两侧部向外略撇,典型器见于江苏常州墩遗址出土马家浜文化折角形璜、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图18)、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图19)、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凌家滩文化折角形璜、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大溪文化折角形璜(图20)等。
第二类折角玉璜形制与第一类基本雷同,但璜体宽扁、孔径略小,典型器见于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折角形璜(图21)、重庆巫山人民医院大溪文化遗址出土大溪文化折角形璜(图22)、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图23)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折角形璜(图24),此类器底部外缘略平,在璜体底部还雕琢出一排规整的齿脊作为装饰,形制较为罕见。
第三类折角玉璜,璜体宽阔,上部平直、中部有小孔径,下部外缘平直,两侧为不明显折角,大致类似前文介绍的半璧形璜,主要区别在平直底部。典型器见于上海青浦崧泽文化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出土良渚文化折角璜、浙江安吉递铺安乐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形璜(图25)等。
半璧形璜
此类玉璜体作半璧形或近似半璧形,肉身扁宽,孔径小,肉身上部多有两个穿系孔。其形制可大致再分为半璧形璜和不足半璧形璜两类。
半璧形璜即指形制、大小为一规整的半璧形,例证见于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半璧形璜(图26)、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璜(图27)、浙江余杭长命凤山遗址出土良渚文化半壁形璜(图28)、重庆巫山人民医院大溪文化遗址出土半璧形璜(图29)、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中期璜、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仰韶文化中期璜(图30)等。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安徽太湖金平村遗址、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此类玉璜中,有的还在璜体弧状外援琢磨出锯齿形规整花边(图31)。浙江余杭瑶山、反山、长命凤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半璧形璜中,还有一类璜体上部浅浮雕细腻繁缛的神人兽面纹图案、玉璜孔径有的被处理成“W”形,显示了同时代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治玉水平。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璜,孔径处为不规则凹槽,穿系孔也被钻成三孔形,显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此类璜的地方特征。
另一类不足半璧形璜,体多扁长,或上部近孔径端不平直,或弧状底部不规整。典型器见于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出土崧泽文化半璧形璜(图32)、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璜、浙江余杭石马兜遗址出土崧泽文化半璧形璜(图33)、浙江余杭后头山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璜等。
镂空半圆形璜
镂空半圆玉璜是一类透雕成神人异兽图案或简约几何图案的复杂玉璜形制,典型例证见于: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16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璜(图34),两面均以透雕和阴线刻技法雕琢神人兽面纹,神人眼、鼻、睫毛等五官比例协调,眼珠、鼻孔均加工成规整圆形,上端两侧对钻穿系孔,中部切割成圆拱形凹缺;余杭瑶山墓地11号墓出土的玉璜(图35),形制略呈扁宽半璧状,两面均以镂空勾勒出复杂兽面纹,兽面纹外阴刻边阑,孔径两侧各对钻两个圆穿系孔;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中也有镂雕玉璜出土(图36),器作半圆扁平体,上缘弧形,顶部正中有一对钻的圆穿,下部镂雕成“T”字形、卷云纹样。这种玉璜形制与前两例玉璜差别明显,因其年代渊源久远而更显现出加工制作技法的原始性。
不规则形璜
除上文介绍的几类常见的形制规则的玉璜外,出土器中还有少量的形制特殊的不规则形玉璜,如上海青浦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片状玉璜,体上部中间有孔径,两端大小不对称,分别雕琢成鱼、鸟形,并在上部对钻两穿系孔,底部外缘不规则弧状。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出土半圆形璜,无孔径,正面雕琢兽面纹,背面两端各有一对隧孔。湖北天门石河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璜(图37),体作短弧状,两端形制、大小不对称,上部缘弧形规整,底部缘不成弧状。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出土玉璜,体呈“V”字形,下端外缘有折角。另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玉璜、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红山文化玉璜、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夏家店文化玉璜(图38)等,均属于形制特殊的不规则璜。由于此类璜形制特殊、少见,论者关于其定名、佩系方式等问题争议亦较多。
(全文完)(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