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一方都会到中华帝都

2012-04-29 02:42成一农
江汉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都城北京

成一农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一般公认的建城史已有3056年。在这一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其从早期偏于一隅的一方都会,在元代之后一跃成为庞大帝国的首都,并延续至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侯仁之先生曾对此有过简单的叙述,本人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在侯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

首先要考虑北京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于这一点,侯仁之等学者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就宏观地理环境而言,北京小平原处于中原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连接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三大地域单元的交接地带,位置优越。就微地貌而言,历史早期,华北平原遍布湖沼,那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只有沿着太行山前洪积冲积扇50米至100米等高线之间的交通线,经过今日卢沟桥所代表的永定河上的渡口才能进人北京小平原。在北京小平原,交通线分歧为多条经由北部山间峡谷如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的道路前往蒙古和东北地区。因此,永定河上的渡口和交通道路的分歧点决定了北京城址的选择。位于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部以及城址所处的微观地理环境,注定北京会成为一方都会。

二、一方都会

北京城早期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早在商代这里即有蓟国存在,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其当为殷商的北方侯国,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周朝建立之后,封召公于燕,为周朝控制东北地区的重镇,其都城即今天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春秋时期,在齐国帮助下击垮北方的山戎之后,燕国的实力大为增强,并迁都到此时已经灭亡的蓟国国都。战国时期,燕国为战国七雄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北方,尤其是东北各地经济联系密切.在今天河北北部、天津、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甚至朝鲜、日本等国家都出土了燕国的货币。

秦汉时期,北京成为广阳郡郡治、燕国的国都、广阳国的国都;东汉时期为幽州刺史的驻地,成为汉王朝管辖东北地区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中国北部的经济中心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政治地位稳定不变,多是各个割据政权控御东北和北方的军事、行政中心,如前秦时期这里为镇北大将军的驻地:甚至成为一些割据政权如前燕、后燕等的国都。隋唐时期,这里一直是幽州(涿郡)的治所,值得注意的是,隋炀帝时期为了征伐高丽,修建了永济渠。将北京地区第一次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重心的江南沟通了起来。安史之乱之前,这里则是范阳节度使的治所,同时也是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驻地。幽州成为唐代控御东北的门户。唐代的幽州城规模宏大,《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有学者认为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

对于从秦朝至唐末,北京地区的门户地位,侯仁之先生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简单地说,从秦时起一直到唐朝末年,每

当汉族统治者实力强大,内足以镇压农民的起

义.外足以扩张势力、开拓疆土的时候,就一

定要以蓟城为经略东北的基地。反之,每当汉

族统治者势力衰微,农民起义作为阶级斗争的

一种形式而日趋激烈的时候,东北的游牧部族,

也常常乘机内侵,于是蓟城又成为汉族统治者

的一个军事防守的重镇。最后到了防守无效,东

北边方游牧部族的统治者,一旦侵入之后,蓟

城又成为必争必夺之地,并以之作为继续南进

的跳板。自然,这其间也经常出现一些比较安

定的局面.于是蓟城又会很快地发展起来,成

为中国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并促进了汉族与

游牧部族之间的物质文化的交流。

通过上述叙述来看,从先秦至唐代,北京所处的联系东北地区的枢纽地位,使其成为历代王朝的边陲重镇和一方都会。不过,这一时期各个王朝的国都大都位于关中平原和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如著名的长安、洛阳、邺城。就地理位置而言,河南地区(主要是洛阳)是历代王朝疆域的地理中心,即“天下之中”:而关中平原不仅是“天府之国”,而且又有“四塞之险”。因此历朝国都一直在这两个地区间作横向移动。虽然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到了唐代,帝国的粮食主要依赖于江南,但大运河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问题。与北京息息相关的是,由于政治重心的这种选择,王朝经略的方向或者说防御的方向主要是西北或者北方,北京所处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主要是东部地区)和东北平原的地理区位优势在这一时期并不能主宰王朝的命运,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看不到北京会成为国家首都的任何迹象。不过正是在五代宋初,历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从而逐渐改变了北京的命运。

三、王朝国都

变化的开始要从辽朝说起。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为东胡后裔,自北魏开始活动于辽河上游一带。唐末逐渐强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帝,建立契丹国。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发动叛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攻打后唐。契丹获取燕云十六州之后不久,改国号为辽.都临潢府,并升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这是北京第一次长期作为某一王朝的国都(陪都),城市经济不断繁荣,《辽史·地理志》载:“城方三十里六,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日安东、迎春,南日开阳、丹凤.西日显西、清晋,北日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茼莨、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骑射,耐劳苦”。

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在1115年建国,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在灭辽战争中于公元1122年(天辅六年)攻克燕京。燕京地区曾被宋短暂收回,但在天会三年(1125)再次被金占领。金于1126年灭北宋之后,势力范围扩展到淮水沿岸,基本上占据了黄河以北地区.而且金并不以割据为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就地理位置而言,金原来的都城过于偏远。于是完颜亮继位之后,讨论迁都,“上书者咸言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官艰于转漕,民难于赴想,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在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的迁都诏书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诏书日:“昨因绥抚南服,分置行台,时则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本非永计,只是从权。既而人拘道路之遥,事有岁时之滞,凡申款而待报,乃欲速而愈迟。今既庶政惟和,四方无侮,用并尚书之亚省,会归机政于朝廷。又以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未可时巡于四表,莫如

经营于两都。眷惟金燕,实为要会,将因宫庙而创官府之署,广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勿惮暂时之艰,以就得中之制,所贵两京一体,保宗社于万年,四海一家,安黎元于九府,咨尔中外,体予至怀”。从上述叙述来看,金迁都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女真族兴起于东北,而北京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的交通枢纽,在此建都,对于女真族而言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迁都燕京之后,改称中都,并在辽南京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对都城进行了扩建。到金泰和中城市总人口达到了40万人左右,在当时的世界也是少有的大城市。

与此同时.对于北京命运的发展,还需要关注北宋都城的选择。经过了唐末的动乱,关中地区破坏严重,同时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王朝对于南方物资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关中地区漕运不便.唐王朝虽然多次设法改进,但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在唐代就曾经多次出现皇帝到洛阳“就食”的现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王朝都城脱离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必然。洛阳在唐末虽然遭受了黄巢起义的严重破坏,但后来曾有所恢复,而且在五代的大多数时间内,洛阳也曾长期作为都城,而且即使某些政权立都于开封,但依然将太庙、社稷等保留在洛阳,开封只是临时性的都城。但是随着五代后期为了控制地方藩镇,大规模扩充中央禁军数量,拥有“漕运之便”的开封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于是在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太庙神主被移往开封,并在开封修建圜丘和其他各种祭祀设施,由此正式奠定了开封作为国家都城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洛阳传统的都城地位的最终丧失。宋代建都开封之后,疏浚了通济渠并引索、须等水人汴河,加强水源,沟通了南方的漕运。总体而言,传统建都地区的衰落,以及大运河开通后便利了来自南方的漕运,这些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实际上为今后北京成为全国都城奠定了物质基础。

宋辽金时期是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虽不能说是默默无闻.但无论如何不是核心地区的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东部地区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辽朝各代皇帝主要活动于其发祥地的东北地区,因此南下攻宋和对汉地进行管理,都需要从东北南下,因此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日益凸显,这也是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被选择作为南京的根本原因。金在迁都北京之后.虽然主要活动区域日趋集中于华北平原,但依然遵循“四时捺钵”的制度,需要经常前往作为捺钵地点的东北或者蒙古草原的东部地区:而且东北为女真族发祥地,金朝皇帝时常需要前往进行各种活动,因此必然继承于辽朝,将北京选择为都城。不仅如此,金朝所控制的中原地区的面积远远超过辽朝.其对中原的控御越发重要,由此也越发凸显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应当是其将北京提升为都城,而不仅仅是陪都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一时期,随着东北地区地位的提升,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王朝命运之所在。

四、中华帝都

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地区逐渐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骑兵于1215年攻占金中都,将皇城、宫城焚毁。1251年。蒙哥继位之后,令忽必烈统管漠南汉地,1256年,忽必烈在金莲川修建城市,即后来的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在此之时即有人劝其迁往北京,“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其中“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正说出了对于蒙古族而言北京地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1259年,蒙哥在军中去世后,忽必烈率大军南返驻扎燕京。第二年四月继位,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了统一帝国的首都。需要强调的是。元朝虽然建都北京,但作为忽必烈最初驻地的元上都的地位依然很高,几乎每年四月元朝皇帝都要前往上都。九月才返回大都,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驻跸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从大都通过北京北部的居庸关前往上都交通非常便利,因此可以推测元朝建都于北京也是看中了北京与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上的便利性。

定都北京之后。开始了新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新建的都城,脱离了传统的自蓟以来的位置,选择在金中都的东北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大都城的外郭城周长28600米.为南北略长的长方形,除北面有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三门。城内街道呈棋盘格布局,皇城、宫城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于元大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城中的全部设计都用直线规定.故各街道大都沿一直线,到达墙根……全城建屋所用的土地都是四方块子,并且彼此在一条直线上;每一块地都有充分距离可建美丽的住宅和院子、花园等等。各家的家长各分派一块。这种产业以后则由一人转入他人的手中。城内的全部就在这种情形中分成方块,和棋盘格一样,其设计的精审与美丽,简直非言语所能形容”。大都作为疆域广大的帝国的首都,经济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至元八年时中都城市居民的平均户量仍在3.5左右,因此当时城市总人口约为42万人。至元十八年和至正九年大都城市居民的平均户量当在4左右,中期可达到4.5上下。故当时大都城市总人口分别为83.4万人与88万人,极盛时期的泰定四年可达21.2万户.95万余人”。

为了解决这一庞大人口的粮食问题,元朝试图开凿大运河,在至元十八年,开凿了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河,接通了泗水和济水(又称大清河),二十六年又开凿会通河。最为重要的是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巧妙的利用地势,开凿了从大都通往通州的通惠河,由此大运河全线通航。不过.元代会通河和济州河时常遭到黄河的冲决,且水源不足,因此终元一代漕粮主要以海运为主,并为此开辟了新的航线。

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北京成为整个帝国的都城是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偏于一隅、远离经济重心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并不适合作为整个帝国的都城。但是自唐代以来,传统都城所在地区衰落的同时。辽金这两个东北民族建立的王朝需要即保持对汉地的统治,又不远离其发祥地,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逐渐凸出。崛起于漠北的元朝建都北京,也是看中了北京所处的这种地理位置。

此外,漕粮运输问题的解决,也消除了影响将北京作为都城的最大障碍。其实这一历史时期对后来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作为统一帝国元朝的都城,城市建设急速发展、人口繁荣、运河畅通,这些都潜移默化的为今后都城的选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帝都地位的巩固

历史总是有着各种偶然因素。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建都南京,由此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统一起来,且就明朝的疆域而言,南京也位于南北的中心,地理位置上优于北京。虽然明太祖曾经考虑过迁都,但选择的是西安,而不是北京。由此北京

似乎又要下降到传统的一方都会的地位了。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并最终夺取天下,迁都北京,由此再次改变了北京的命运。朱棣建都北京的原因,即“天子守国门”.也就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务,以消灭或抵抗北元(蒙古族)的袭扰。“天子守国门”,这里的“国门”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则是需要分析的。宋代之后,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华北平原的重要性突出,同时北京作为连接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交通上的枢纽地位,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必须防守的“国门”。同时,南北向贯穿中国东部的大运河的畅通,也使得作为“国门”的北京有着物资上的保证。虽然对于这一迁都的建议历代颇有争议.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建都》中评价道:“或曰:自永乐都燕,历十有四代,岂可以一代之失。遂议始谋之不善乎?曰:昔人之治天下也,以治天下为事,不以失天下为事者也。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无论原因如何,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政策,不仅挽回了北京的命运,而且强化了北京的政治地位。

此后,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建都北京,无疑看中的也是北京连接中原、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三大地域单元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北京在中华帝国后期一再凸显的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已经毋庸置疑。

民国时期,虽然国民政府长期定都南京,但自元代以来已经有着六百多年统一王朝都城历史的的北京,已经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首先,就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而言,经过作为帝都的数百年的建设,全国其他城市无法与之比拟;其次,交通方面,除了大运河之外,北京此时还是多条铁路的汇聚点,其中包括京奉铁路、平汉铁路、京绥铁路等等;再次,在心理上,长达六百多年建都史,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建立了一种无法替代的“传统”。这些条件,都是南京所无法比拟的,因此1949年,北京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总体而言.北京从一方都会发展成为全国的首都,是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与中国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

六、问题与展望

建国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北京不仅已经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全国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由于交通技术的发展,北京地理位置偏于东北的缺陷基本可以忽略,其作为首都的地位益发牢固。但与此同时,北京所承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职能日益扩展,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房价飞涨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近年来不断出现迁都的呼声。虽然现在并不能认为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甚至也没有城市可以挑战北京的首都地位,但当前北京确实面临着各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实早有学者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法,比如简化首都的职能,将重工业甚至工业职能从北京剥离:兴建卫星城来分担城市职能和相应的人口压力等等。虽然其中一些建议已经开始逐步执行,并取得一些成效,但同时也有大量措施在执行时屈从于来自各方的压力,难以发挥效力。不过,在各种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确实应该痛下决心切实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了,否则在作为首都日益繁荣的同时,北京和北京居民也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猜你喜欢
都城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北京,北京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