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娟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要有“常式”,更要有“变式”,我们提倡多读,但反对那种天地玄黄吼一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贴切的指导,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如能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 在曲径通幽的比较中美读
“美读”永远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但在教学一线,美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附属点缀的形式出现的。为了充分挖掘朗诵的作用,我尝试过很多堂“纯朗诵课”,力图让朗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例如,上《岳阳楼记》时,我将基本教学步骤定为四步:赏读、评读、创读、联读。
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
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
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问:同学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
生1说,没有想到就是两个“登斯楼也”,童老师也处理得完全不同。第三段他读得异常缓慢,读出了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了“忧馋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四段他读得明快欢乐,读出了步履的轻盈而舒展,读出了“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我说,你也学学如何?生1果真来一对比朗读,赢得了满堂喝彩。
生2谈的是重音的处理,生3仿的是语气的对比,生4强调了拖音的应用,生5分析了音乐的呼应。最难忘的是还有学生谈到了童老师好几处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 …学生神采焕发,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倾情模仿。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了细致的点拨,没有了冗长的讲解,学生却更加入情入境了。童老师的诵读推开了他们情感的心门,点亮了他们智慧的双眼。
当教室里的气氛日趋热烈,我趁势发出号召:同学们,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童先生有自己的处理,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肯定也有自己的设计和处理。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
生6第一个举起了手。他不算班上朗诵最好的学生,也是很腼腆内向的学生,他的带头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他的声音是低沉的,情感的处理还很稚嫩,但可以听得出他在努力地寻找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从学生蹙起的眉峰上我读到了他对朗诵本质的执著靠近。掌声雷动。学生的诵读热情被这个内向的学生不同寻常的表现激发了。
我感受到,原来语文可以这样上,通过朗诵直入语言的内核,深入作者情感的深处。原来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这样丰姿绰约,原来告别题海之后的语文才能够如此厚重!在这样的语文朗读课堂上,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倾情投入,什么叫做余音绕梁,什么叫做润物细无声,什么叫做直抵学生的灵魂深处。
● 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赛读
到农村中学听过一节《安塞腰鼓》美文诵读课,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 …
师: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以了我们强大的震撼,今天老师还将带着同学们再走进另一个震撼。
(巧妙过渡,自然拓展)
师:“千手观音”同学们看过没有,它是由21个聋哑人表演的。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21个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
(观看《千手观音》视频片段)
师:观看后,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进行仿写和创写,100字左右。(板书:“练”)
(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培养学生拓展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各自的作品。
生1:一千双手不够我来写,一千双眼不够我来看,一千对耳朵不够我来听,一千张嘴不够我来言。无声的世界里传来最大的震撼,心中的感受千言万语无法表达。
生2:他们虽是聋哑人,但是,看——那欢畅淋漓的舞姿,那优美娴熟的动作,那千般娇姿,万般变化,似孔雀开屏,似莲花绽放,似飞龙穿梭。台下雷动的掌声,不单是对美的愉悦、力的喝彩、生的赞叹,更是发自内心的激动,灵魂的洗礼和放飞!
生3:你在无声的世界亭亭玉立,把一杯诱人的香酩,倾给了大地。你伸出千只柔情的手臂,用柳枝把曾经流过的泪,化为舒心的甘露,滴进了我的心田,驱走我所有的伤痛,带给我无限的希望!
… …
语文应该姓“语”,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这“语”首先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指“语感”,即是对语言含义迅速而准确的把握能力,是伴随着想象、思维的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这种敏感力。怎么培养呢?有专家支招: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叶老也说:“吟诵的时候… …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一位教师听课后点评:《安塞腰鼓》美文诵读课是一堂线条非常简单的课:听读范读—自由放声诵读—分小组表演诵读—仿写诵读。没有烦琐的讲解,教师只是不断用“读”去开拓新的教学空间。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安塞腰鼓》的主旨,在诵读中,学生也读出了各式排比的特色和魅力。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还不是非常到位,但看表演,听范读、诵读却为学生自发地理解和创造推波助澜。这堂课,线条简洁,手法简单,读得痛快,写得精彩,上出了纯正的语文味儿。所选《千手观音》表演片段原本暗合了文章“宣泄生命力量”的主题,是一个绝佳的材料,《千手观音》表演得美,学生写得精彩。
我也有同感,听完这堂课后的感觉是心情振奋热血沸腾。特别是在课的拓展阶段,我们亲眼看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那么多相当精彩的排比句来表达对《千手观音》的赞美。但是细细想起来,教师在这节课中并没有对排比这种修辞方式有太多讲解和渲染。学生到底是靠什么,拥有了创作排比句的热情和才气?
我想,这和教师在课堂前期的巧妙铺垫有关。这个铺垫,不是靠教师对修辞知识不厌其烦地讲解,也不是靠学生对修辞知识亦步亦趋地分析,靠的是在朗读中去体会,在朗读中去积累,在朗读中去领悟,在朗读中去生成。
化知识于文学的熏陶中,让能力形成于情感的濡染中。这似乎很抽象,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它是可行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所追求的境界就是三者的相融与相生。
通过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反思,我深深理解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所说的那句话:“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
要让e时代的课堂真正异彩纷呈,光有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是不行的,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依托对其整合,e时代的课堂不仅要学生动手、动脑,还要动心,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随着笔尖和画面的滚动而灵动。教师要科学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让教学设计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植根到学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