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为寺庙修高洁

2012-04-29 01:07叶文福
黄河 2012年1期
关键词:王立世黄土高原寺庙

叶文福

1

山西看山不见山。

莽莽黄土高原之上,无论你站在哪里,都觉得自己是站在大地的中心。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围绕着你,静静地或是热烈地与你交谈、与你游戏、与你对流、与你交汇、与你神合,使你觉得: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

山在远处。

你走出十里,山还在远处。

再走十里,山还在远处。

当然,这只是一种错觉,一种因了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而生的错觉。山西的山与任何一地的任何一山一样,都是可以走近并且可以投入其怀抱的——大约只是以此来形容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壮美景象罢。

莽莽黄土高原之上,无论你站在哪里,都有一种辽阔、悠远的神圣感觉。甚至感到有某种强大的气压压迫着你,精神的,肉体的,两者以莫名其妙的力量向你轮番施压。举目无尽的苍凉,荒漠,使你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悲怆,甚至某种哲学元素就在这种决不寻常的氛围之中得以形成原理。

乍看起来满目荒凉,贫瘠,但是山西,但是黄土高原,如同一本才出土的古籍,虽有残有破,但只要一翻开,每一页都使你震惊不已。太行山底下,仿佛是一个煤海,挖了多少年,也不见冰山一角。这就如同一个汉子,裹着件老羊皮袄蹲在那里,脏兮兮的,让富人看不上眼,结果一掏出票子来,把富人吓傻了一样。

山西是这样,山西人是这样,山西的文学作品仿佛也是这样。

山西民歌中那种求生的欲望,求爱的烈火,《走西口》的悲伤,桩桩件件,哪一件不震撼人心?

为什么赵树理的山药蛋派能独树一帜?

为什么山西醋酸死你?

为什么山西的二人台热死你?

为什么阎锡山能拥兵自重?

为什么山西的商人富可敌国?

这些貌似文学现象、貌似文化现象甚至军事现象、商业现象的现象,归根结底,是不是某种哲学现象?

山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土得掉渣的富人。

山西的山上不长树,于是有一棵树就能辽远地传达有敌来犯的消息。

年轻时

蘸着缕缕阳光

在蓝天上

书写浪漫的誓言

年老时

垂下智慧的头颅

思索大地上

那些沧桑的日月

这是山西籍诗人王立世先生文集《流水梦影》中的诗《向日葵》。

似乎可以说,这首诗基本上就涵盖了这本文集的某些特点,甚至折射了山西、折射了黄土高原这个特殊地域的某些特征:

平静的激情;

哲思的生活。

我曾说过一个命题:文学是微笑的哲学,哲学是严肃的文学。

有不少人,认为文学家和他的文学作品,只要有真情便能成立。我思索了许多年头,觉得远不是这个问题。

一位文学家的作品,如果只是有某种所谓真情,是远远不能成立的。

设若文学作品是一个人,真情大约就该是这个人的眼泪。我们只有透过这个人的眼泪,探索这个人的生活环境、立场、性格、信仰、受教育程度等综合指数,才有可能找出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所在的民族、时代的某种或某些特点。

一部经得起考量,经得起时代、历史考验的文学作品,必须透过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等文学元素,使读者看到、体会到、理解到作者的幸福、痛苦、思想、情感、信仰和哲学土壤。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真实才有可能升华为艺术的真实,真情才有成立的可能。反之,所谓真情,也就没有了意义。或者可以说,是假情的另一种说法。

王立世的诗中,我觉得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看似平静的文学语言里,渗透出一种极不平静的或者说是激动的哲学思绪。

如《伞》:

……

为了一颗心不被淋湿

骤雨中

才迅猛地

向天空绽放

如《瀑布》:

忘情地跌落

并非源于神圣的追求

而是要回归永远的山谷

对于你

山谷与悬崖

没有什么区别

他这样写糖:

……

伴着轻盈的旋舞

用心唱一支甜甜的歌

谁说我在现实中淹没沉沦

生命却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他写《禅》:

每一种痛苦

都源于无望

蛇想直立

花想不谢

道路想平坦

青春想永驻

一切

都是作茧自缚

使甜蜜的微笑

从唇边消失

使幸福的日子

变得忧伤

他写《也许》

也许一切都会落空

但我不能没有期望

有意无意,王立世总是希图在高粱里酿造一种比之高粱更好的味道,总是在寻求一种思想并咀嚼这种思想的味道。他像老水牛那样,在夜半咀嚼,在夜半平静地咀嚼,在平静的咀嚼里反思白天原生源发的激情的现实。而哲学,而哲学的意味,哲学的元素,便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咀嚼里消化激情而诞生的。

我们的时代,随着信息的立体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资本市场对我们的思维的不断侵袭以及教育的滞后,文学已经失去了产生伟大作品的有机土壤,一位文学家在现实生活的挤压面前,不可能沉下心来,用一生的精力去著作一部经典作品。文学仿佛也如同上了化肥的作物,没有了原生态的滋味。更多的快餐式的、消遣式的文学毒品到处泛滥。文学已然失去了教育人熏陶人的功能,现实社会已经用自己的无耻回答了文学:老子不需要你来教育。是以在这么一个困惑的时代,能坐下来用文学形式、用诗来清理来积累自己的深度思考,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

这种选择是痛苦的,但是这种选择是英勇的,是人类的精神不断得以洗濯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并以此战胜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毁灭人类的危险而生存而发展的最后的武器。

王立世正是年富力强的岁数,虽然作品还有鹅黄之色,但只要沉下心来,还是有望写出好作品来的。

其实,文学家写作品,不单是去教育读者的。作者其实就是第一个接受自己作品教育的对象。自古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作者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氛围甚至是理想王国,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王国里的国王。

文学如此,作为文学里的诗的王国更是如此。

不久前,一位长老到我家,我写了一幅字送给他:

诗者,寺也——语言之寺也;

寺者,诗也——无言之诗也。

寺庙,其实就是固化的诗,就是主观宇宙与客观宇宙的一个奇妙的结合部。大多香客到寺庙去拜佛,大约并不知晓其实就是去拜自己,就是去拜诗。

一个人,写一首或者写几首好诗,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如同香客,偶尔走进寺庙,花几个小钱,买一份香烛,求佛保佑,这不应该是难事。即使是小偷,也可以求佛保佑其盗窃不被人抓,即使是杀人犯,也可以去求佛保佑不被人知,这不仅不是难事,甚至还有不少好处可图。

诚如冰心老所说,一个人只有年老了还在坚持写诗,才是诗人。

当诗人就不是这个意义。

当诗人就如同削发剃度,而且是自愿以诗作为修养之宝,来抵制原生态生命中的种种邪念、恶念,使自己原始生命中对美好的追求成为呵护自己的强大武器,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修养深厚的人。

行文至此,作一首七律,愿与立世先生共勉。

人生立世甚艰难,立德立功或立言。

再造孤魂终善果,扎根汉字气如山。

诗为寺庙修高洁,文是昆仑练苦攀。

着意春风燃晋土,杏花似火过江南。

猜你喜欢
王立世黄土高原寺庙
菊与星
酒后诗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对故土亲情的别样吟唱——读王立世的怀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