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峦冲
【摘 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但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是从重视对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注意点;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美术评论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具体把握美术作品,即对美术作品感受、认识的审美过程。美术欣赏犹如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美术殿堂的大门,带我们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每一位有志与为人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多做贡献的同学,都应该认真对待美术欣赏课,在学习中注重知识的扩充、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完善自己。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不断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离不开美术欣赏,而审美素质大部分在美术欣赏中得以体现。那么,怎么去欣赏美术作品呢?
一、重视对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注意点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作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教学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实际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性的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评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宗旨。所以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 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二、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人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副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些都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对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意识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收到了教育。
三、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情,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欣赏徐悲鸿现实的《奔马图》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预料,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感受到了一趟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另外,也可采取比较欣赏法,把不同的美术作品或相似、同类的作品进行对比或类比,这更易于显现出各自的差异及特点,从而得出不同的审美判断,获取不同的精神养料。
总之,在中学美术教育加强美术欣赏,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符合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更适合于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且在本质上落实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现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积伟;美术欣赏课对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2期
[2] 汪瑶轩;美术欣赏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角[J];新校园;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