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梅
[摘要]作为一种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语言形式,客家童谣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对儿童语言、艺术、社会性、科学认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激发和促进的重要价值。幼儿园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对客家童谣进行全面整合,在其中融入时代的因素,拓展客家童谣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借鉴客家童谣的形式,编写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地方特色浓厚的正规启蒙教材,从而既保存童谣这一客家口头文化的珍品,又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
[关键词]教育资源;地域文化;童谣
童谣即儿童歌谣,包括儿歌以及儿童说、唱、游戏、猜谜中的歌谣。客家童谣是以客家话为母语创作的童谣。优秀的童谣作品通常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内容丰富、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应善于吸收和利用本地优秀的童谣资源,以让幼儿在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与浸染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一、客家童谣的类型和特点
(一)客家童谣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类型
客家是我国汉族的一个庞大民系共同体,主要分布在粤闽赣三省交汇的地区,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客家方言是属于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在发音上多送气音,在词汇语法上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特征。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不仅具有汉唐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长期的迁移使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从而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客家文化讲求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不仅反映在客家的民居建筑、礼仪风俗、节日文化中,也是客家童谣得以产生和传唱不衰的重要文化背景。
客家童谣依其教育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诲童谣、绕口令童谣、游戏童谣三种。其中,教诲童谣通常以幽默鲜活的榜样形象对儿童进行劝戒,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认识,启发其智慧和想像,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好习惯、好品格;绕口令童谣则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有意集中在一起,组合成简单有趣的韵语,让幼儿借此矫正发音部位,锻炼说话能力,如流传在赣州地区的童谣《鼓与虎》;游戏童谣即常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唱的童谣,可以为同时进行的游戏增添玩耍的逗乐成分,愉悦儿童的身心,如童谣《扯大缆》把孩子们拔河时东倒西歪的状态形容得惟妙惟肖,为游戏增添了趣味性。
(二)客家重谣的特点
客家童谣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但平仄不严,善于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主题思想鲜明突出,琅琅上口,实现了歌与诗的高度结合,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内容生活化。客家童谣主要描绘的是客家传统生活,其中有常见的动物,如猪、牛、鸡、鸭、田螺、虾、蟹等;有对客家生产、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的描写,如挑担、撑排、掌牛、割禾、做瓦、破篾、脱秧、籴米、推磨、蒸酒;童谣里常见的岭、岩、岽、堋、坎、河、田、塘、圳等词语则向人们描绘了客家人居住的地形风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即是缩小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距离。客家童谣鲜明的生活化气息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实现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结合,因此是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文化资源。
二是表达的儿童化和口语化。客家童谣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因此符合童心、充满童趣。首先,客家童谣善于运用顶针、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使其刻画的人物与场景十分生动、传神,在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情趣,方便儿童记忆;其次,客家童谣十分重视语言的艺术性,从客家山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韵律优美,自然、流畅、生动、活泼,十分适合儿童吟唱。
二、客家童谣的教育价值
(一)客家童谣的语言教育价值
客家童谣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语言教育素材。首先,客家童谣可以为儿童练习科学发音提供很好的语言素材,如“绕口令”童谣。幼儿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语言表达尚不清晰,客家童谣将名词或形容词叠呼,能够在增加童稚趣味、吸引幼儿参与的同时,加深孩子对语言的印象,如“吃果果”“洗白白”“点虫虫”“阿公公”等。其次,客家童谣中难以替代的方音和协韵、丰富独特的词汇表达,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语言经验,扩大幼儿的语言意识,而且可以让幼儿欣赏和体验语言的美。
(二)客家童谣的艺术教育价值
艺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与认知的发展。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让幼儿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等。客家童谣展现的美丽的生活场景、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押韵和换韵,特别是对民歌传统的继承,都让客家童谣具备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价值,有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艺术情趣与审美力,促进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三)客家童谣的社会教育价值
客家童谣作为地域文化的积淀与表现载体,能够为幼儿接受地域传统文化与美德的熏陶提供充足的机会。客家先贤黄遵宪曾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中写道:“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说的就是他的曾祖母教他背诵《月光光》童谣的场景。这首童谣至今仍在客家人中广泛传唱,讲的是秀才郎骑高头大马荣归故里的故事,它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精神根植到了儿童的心灵深处。又如童谣《白榄仔》讲的是分食物前要先排排坐,不能争先恐后,而且要先让给弟弟妹妹吃;妯娌间要和谐相处,相互体谅称赞,其中传递的都是非常温暖的关爱情愫,能够为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儿童作出极好的榜样。此外,客家传统文化崇尚的刻苦勤俭、不屈不挠、坚贞刚强、团结奋斗的美德在童谣中也有广泛的体现,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加深其对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体验,从而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客家童谣的科学教育价值
客家童谣是客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传递着大量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启蒙教科书。客家童谣取材广泛,以全景的方式展现了客家风土人情与生活场景,有的向儿童介绍了客家家庭生活中有关事物的知识;有的介绍了一些食物的特点和功用,如槟榔的味道是香的,子姜的味道是辣的等;有的是关于日用器具的形状和功用的,如菜刀可以切菜,竹篓的盖是圆的之类。总之,客家童谣用平实朴素、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着事物的原理,让儿童在诵读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常识,了解事物功用与价值,扩大对周围世界与社会的科学认识。
三、如何挖掘客家童谣的教育价值
(一)加强童谣的山歌特性,拓宽客家童谣的文化内涵
客家地区是“山歌之乡”,唱山歌是客家地区的重要文化传统。客家童谣是属于其山歌的一个分支形式,唱童谣能给孩子们带来生活的乐趣和享受,客家儿童从小就通过童谣接受着启蒙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童谣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为此,我们须有针对性地对客家童谣进行全面整合和重塑,在其中融人时代的因素,将山歌的旋律和现代生活资讯很好地结合起来,拓展客家童谣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保留和发挥童谣结构单纯、形象生动、韵律优美、节奏和谐、易诵易记的特点的同时,加入新的内容,使之成为促进当代幼儿健康发展的新素材。
(二)借鉴童谣形式,编写具有乡土特色的启蒙教材
随着普通话教育的推广普及,客家童谣作为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地方文化形式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需要书面形式的保留。成书于清末的《广东小儿歌》就是用广东土音即土广东话编写,至今仍流传于成都东山地区的儿童歌谣集,全集由31首儿童歌谣组成,再现了客家文化与四川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展示了客家文化的顽强与四川文化的包容大气。正是由于实现了新旧文化、外来本土文化的较好融合,才使得这本客家童谣集至今仍被传唱,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启发我们为了更好地发挥客家童谣的多方面价值,应在广泛搜集内容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鲜明的童谣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客家童谣的形式,编写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地方特色浓厚的正规启蒙教材,才能既保存童谣这一客家口头文化的珍品,又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玲.感悟童谣fJl.当代幼教,2008,(4).
[2]唐群.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常丽丽,郭芬云.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4]刘迎杰,张小将.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5]严奇岩.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J].教育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