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黎明和黄昏

2012-04-29 00:44:03赵宗礼
大众健康 2012年1期
关键词:糖尿病人血糖值晚餐

赵宗礼

什么是“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约是黄昏时候,有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有些病人的“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为睡前高血糖。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生糖激素:

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称为生糖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等。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的时间大致一致。一般来说,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分泌的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用药:

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苏木杰反应”:

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机体会自动“开启”升糖机制,导致血糖升高,发生“黎明现象”。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导致的。因此,出现凌晨高血糖时,患者绝不能擅自调整用药。

如果“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不易区分,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如果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

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如何应对“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黎明现象”

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如在睡前加用1次短效胰岛素,或在晚餐前加用长效胰岛素,或将晨起降糖药物提前 1~2小时应用。

国外学者曾试用生长抑索或生长抑素类似物防治黎明现象。我国最近报道,每天用赛庚院12~16毫克口服,亦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黄昏现象”

1.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

2.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每分钟步行100步为一个运动单元,可消耗热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将胰岛素应用改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6.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午餐前用赛庚定4~12毫克。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3~7天见效。必舒胃(哌仓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早餐前服用。

7.根据血糖情况,晚餐前的胰岛素可提前1~2小时注射。

8.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或加服安定药消除精神紧张。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关乎糖尿病人病情和药物治疗效果,应仔细识别,准确控制。

猜你喜欢
糖尿病人血糖值晚餐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我做晚餐
晚餐怎么吃?
海峡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 09:05:13
血糖值尖峰诱发多种可怕疾病
家庭医学(2017年11期)2017-12-20 07:14:09
专为糖尿病人设计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4
健康晚餐“四不过”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25
最后一次晚餐
小说月刊(2015年7期)2015-04-23 08: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