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兰 罗承 蔡艳梅 刘媚 齐逾 邓传樱
摘要: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提问、资源利用、观察、思考、积累等方面入手,对小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对策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1C114)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如今,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正日益渗透在我们生产、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21世纪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这些科技知识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将决定其国力的强弱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于是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已不仅关系到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前途,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然而,“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只有1.4%的公众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比美国1990年7%的数字还差甚远。
科学素养是指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有的基本了解。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学能力,以及科学意识和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兴趣等在内的科学品质。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领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加之小学生可塑性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对其实施科学素养熏陶和影响的绝佳时机。可是,目前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盲区和误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科学素质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科学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与科学普及目标、个人社会化实现程度,甚至国家及社会的健全、和谐发展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未来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把科学素质视作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7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被列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可见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将科学课程定义为:“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加强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增强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自信心,所以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针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出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让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主动性。
2 利用电影资源,创造培养环境
电影是一种群众性最强、普及最早的综合性艺术。列宁还在1920年就强调:“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它吸收了绘画、摄影、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的特长,并利用现代光学、声学、电学等科技成果,把各门艺术结合成为一门统一的、崭新的艺术,它以一个接一个的流动画面,冲击人的视觉和听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既可以描绘宏伟壮丽的场面,又可以刻画某一个人物的细微神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影片包含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其中包括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影片中记录的人类几千余年发展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粲若星辰的科学精英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科学意识、科学品质和他们那独特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践能力,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启迪和激励作用。优秀影片对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将是可行而有效的。
3 培养浓厚兴趣,让学生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形式的限制,缺乏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此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影响科技素质的培养。教师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野营、游艺、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实践探索,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其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成为科学学习的动力。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例如,青霉素的发现者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
4 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善思考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创造技法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创造技法的基础,许多创造技法都是建立在创新思维之上的,是怎样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使学生突破思维惯性,改善思维方式,锻炼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5 勤思勤动勤积累,不以事小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技素质,应该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要鼓励学生有什么点子尽管提出来,哪怕是奇思怪想或微不足道的点子,也要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不以事小而不为,一些很不起眼的想法,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发明创造;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宗旨,领悟“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准确把握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积极探究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才能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的意义,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