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荣
摘要:中国传统军事类体育项目,主要包括以骑、射、武术及从传统武术中分化出来的太极拳、气功等导引养生类体育项目,本文通过对这些运动的发展演变到生存现状的分析思考,推测其在现代社会演变的发展规律,为体育界引导这些项目健康科学发展提供策略性参考。
关键词:传统军事类体育项目 生存发展 分析思考
1 中国传统军事类体育项目发展历程及现状
1.1 骑射类体育项目
骑射类项目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当初的实际功用,虽然现代奥运会还设有马术和射箭比赛项目,但作为一种生活技能和大众锻炼方法,骑马早已在中国及世界大部分工农业区淡出,在我国,仅有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边疆牧区尚有牧民还将骑马作为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但随着这些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游牧空间将进一步减小,骑马作为一种生活技能在这些边远地区的生存空间必将进一步减小,其日后的生存发展将可能转向为旅游业招揽游客的民俗表演以及向西方社会国家盛行的赛马博彩业等形式存在。而射箭,作为战争手段和打猎技能,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骑术和射箭虽作为全球性的古代传统技能文化而得以进军现代奥运会,但作为体育项目,由于其对场地等条件要求较高、娱乐性不强、不容易在城市中开展等弊病,决定了其弱势体育的命运。
1.2 对抗性器械和徒手搏击武术类体育项目
从宋朝开始,随着火器在军队中的使用,武术陆续退出战场,逐渐转变为表演性项目,从军队走向民间。到了明清时期,在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门派化、套路化、理论化为特点形成众多流派。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文明以最丑陋的鸦片战争为先导,打开了愚昧落后的清朝国门,将西方的经济、政治、教育等观念和实际运作体系陆续传入中国,西方体育随这股大潮涌入中国。中国教育界逐步学习引进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学体系,到民国初年,形成了近代体育教育的雏形。腐败的政治、破落的经济、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而形成的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呼唤民族英雄的心态使得屡次打擂击败外国武士的河北武术家霍元甲脱颖而出,霍元甲创建的“精武学堂”名噪一时,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霍元甲和“精武学堂”的传奇武打影视故事还经常出现。
以马良为首的中国教育界人士将传统武术进行改良革新,试图将武术作为同西方体育相抗衡的项目在大、中、小学中大力推行,因其掺杂大量“尊孔复古”思想,试图阻挡抗衡西方体育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强烈抨击。民国初年,西方体育项目逐渐演变为中国各级学校体育的主要课程内容,武术教学渐渐淡出学校教育。器械类武术被一些武术家以“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等理由,将其改造成部分器械表演性武术套路,并将其部分融入京戏等传统文化中,但仍然改变不了其日益式微的趋势。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整理工作,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政策口号的指导下,武术运动的实用性和对抗性被大大减弱,表演性加强。套路化成了武术运动的主流,武术运动日益追求高难度、花哨惊险的表演,使得武术向杂技、技巧项目靠拢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武术日益远离了大众体育,生存空间日趋萎缩。七、八十年代功夫片的流行,使得武术又重新回到众多国人的视野,民间武术借此东风重新焕发了生机。注重实战对抗的散打从武术中分化出来,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已经能与当初力压“中国功夫”的泰国泰拳、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等当今世界范围内较全面硬朗的传统搏击术分庭抗礼。中国功夫片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使武术大举走出国门,在西方国家开拓出一方国际市场。
但从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资料来看,武术(不含气功、太极拳)在中国体育人口中的参与率仅为2%左右,属于开展不普及的体育项目,究其原因,套路武术游戏娱乐性和对抗竞争性差,技术较为繁琐,不实用。而从武术中分化出来的散打项目借鉴拳击运动的以体重分级别比赛制,完善了训练体系和比赛机制,通过举办世界性的散打比赛和近几年与泰拳等其他国家传统搏击术的对抗,市场开发较为成功,扩大了影响。但散打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专业技术等要求较高,且练习较为艰苦、娱乐性差、对抗性太强,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得散打项目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仅在军、警等特殊行业中得到较好开展。散打的强竞技特征较符合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非洲、中东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海外有一定市场,而在国内,训练比赛和指导思想均全盘西化的散打项目丧失了武术项目中的大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也慢慢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1.3 太极拳气功类健身运动项目
由古代养生导引术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气功和由武术中分化出来的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套路等健身类体育项目,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体育健身等思想,强调在健身活动中顺乎自然、协调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平衡动静、疏通经络等观念,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1997年我国体育人口活动调查中,太极拳功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参与率中列每二位,在不同年龄体育人口主要活动项目参与率列第三位,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大众健身方式之一。太极拳气功及部分武术套路类健身项目,由于其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随着中国同世界交流程度的加深,也逐渐走出国门,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文化阶层得到开展。有希望作为一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为世界带来一种新的健身理念,作为对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构成的现代群众体育体系的一种补充。
2 对中国传统军事体育项目生存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体育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受到全国各阶层的极大重视;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的健身娱乐的需求开始增强,群众体育得到迅速开展。中国传统军事类体育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下述三种选择。
2.1 将部分项目系统化、竞技化,力推其进军奥运会,以期通过奥运会的影响,扩大生存发展空间,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推广。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将这部分项目汇入世界主流,也就是以西方式的竞技体育思想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改造,同时,又必须使之在世界体育之林中显示出一点中国特色。从积极方面看,这能扩大中国传统军事类体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当代世界体育之林的一种路径,所以才有那么多国家在想方设法将本国传统项目推进奥运会,如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相扑等项目。但从消极方面看,以西方式竞技体育思想对其的改造,加速了这些传统项目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了多元的、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向西方体育的趋同,并导致这些项目丧失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身心兼修,道德先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使“以‘武会友,礼让为先,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等传统武德在该项目中趋于泯灭。而且,面对着先入为主的拳击、跆拳道等的竞争,武术散打要想进奥运会,困难不少。
2.2 全面整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将一些简便易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如太极拳、气功类等规范体系化,将其作为全民健身内容大力推广,使之在民间得到持续的传播和发展。并通过民间体育文化交流使之流传世界。在西方体育思想观念及项目主导竞技体育世界的现实情况下,用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些项目和思想补充世界群众体育体系,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内容,为人类强身健体提供新的方法和理念。抛开短期的功利性,这种非竞技性选择能更多保存这些项目的文化内涵、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部分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3 对于骑马射箭之类群众基础稍弱的项目,则在做好系统的文字图片整理存档等工作后,跟随奥运会项目设置及民俗旅游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演化。
参考文献: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
[3]仇军,高峰,马启伟.我国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参与及其变动趋势[J].体育科学,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