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舆论引导 促进社会管理

2012-04-29 00:44:03刘宇红
中国广播 2012年1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舆论引导新闻媒体

刘宇红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舆论引导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应该在突出重点、创新手段等五个方面加强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新闻媒体 舆论引导 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有序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各类问题也在增多: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对形形色色的新问题,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①

社会管理是政府管理职能之一,是指国家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认识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手段,在促进社会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要符合“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三是有利于鼓舞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四是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五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从社会主义新闻学价值取向上讲,要有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信息价值。从受众心理学上讲,舆论引导必须“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乐于并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舆论引导是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舆论引导既是促进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乏舆论引导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曾经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而引发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由于当地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位。舆论引导不够及时全面,才导致小道消息泛滥,谣言肆意流传,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获取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特别是社会管理内容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很快地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影响到社会管理工作。因此,为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第二,舆论引导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手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管理。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宣传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管理。

第三,舆论引导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方式。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地纷纷出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的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如,2011年4月7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医院收治37人,其中3人已死亡。经调查,中毒病人均服用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平凉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成立了紧急处置“4·7”牛奶中毒事件领导小组,及时向媒体介绍情况,公布事故处理进展。媒体如实报道,用事实说话,平抑了社会谣言,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二、当前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引导舆论的职能也日益重要。议程设置作为一种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学说,对媒介搞好舆论引导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当前,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我国舆论引导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

一是个别媒体对定位和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媒体的定位决定着其新闻价值的标准和发展方向。媒体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媒体的生存法则。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它应该是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从中国视野来看,应该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在建设发展中的主流和趋势,客观反映国家变革中的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可以说,新闻媒体的定位应该是宣传各项工作的新成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中来。但现实情况是,群众对于主要新闻媒体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遍希望媒体在报道好时政新闻的同时,能够加强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些群众认为媒体不关心他们,所以他们也没有理由关心媒体。群众对于媒体的这种情绪,给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在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还另有一重意义。历经60年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已走到又一个关键路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群体纷繁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异。媒体在竞争中为了利益迎合市场、迎合企业、迎合某一级政府机构而忘却自身社会责任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在一轮又一轮房地产热潮中,媒体不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市场,为民众提供真实的市场信息,而是为了广告份额,借所谓的专家之口,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有些媒体甚至直接投身房地产市场,组织各种看房、买房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博弈。当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而成为社会一方利益的代表时,还谈何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做到促进社会管理?

二是一些媒体公信力不高。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实践证明,媒体只有对群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才会对群众的意见走向形成足够的引导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媒体对新闻与突发新闻报道的数量少,最能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舆论监督相对缺乏,也对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制约。

三是对群众关注、急切想知道的热点话题反应慢。例如,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等传言,造成部分地区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现象发生。无独有偶,“非典”时期百姓抢购板蓝根,“甲流”流行时在家中囤积大蒜等等,都是因为主流消息发布渠道不畅,百姓了解真实相对滞后,才给小道消息和大量流言以可乘之机。社会学理论认为,绝大多数流言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对隐约感到的威胁作出反应,流言是公众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一种应激状态。社会的不稳定,经常来源于流言和信息恐慌,而后者又源自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三、多措并举强化社会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必须贯彻“三贴近”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要着眼于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运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以及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在震后灾区很多地方的手机通话受影响但短信仍能正常收发的情况下,新华社迅速开通了向四川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新华短信的业务,覆盖1500万用户,使中央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和各路救援队伍开赴灾区的重要信息,直达受灾群众。主流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报道灾情的进展,记录救援的过程。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凝聚人心,从而为高效有序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以人为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社会管理中,新闻媒体要特别注重发挥好“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使党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并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如,在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地电台通力合作,快速打造了一个跨地区的传播和服务平台,将来自国家部委、各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社会救援力量以及路面被堵驾驶员的各种信息汇聚到这个平台上,从而帮助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和调配物资。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方式,不仅在灾害来临之时将各种信息有效地“上传下达”,更是广电媒体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第三,健全机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做好舆论引导,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律为准绳,用真相说话,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让人民群众看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第四,增强参与互动,切实做好舆论引导。“互动”是倾听民众声音、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让普通民众以参与者、亲历者的姿态出现在新闻中,既是传媒培养受众媒介素质,引导他们正确接触和使用媒介,对媒介产生某种心理期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受众认知传媒、感知传媒品格的一个窗口。1999年,《华商报》在西安率先建立了全报社统一的新闻热线。2002年,《西部商报》在兰州地区率先建立了首个全社统一的新闻热线,并为新闻热线设立固定栏目和专业部门,协调处理受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受众感觉到媒体的亲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媒体的优势,增强执政者和公民的广泛互动,把媒体建构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正是现代传媒的职责之一,也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阵地。

第五,创新手段,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世界,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利用网络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的自由性、交互性拓宽了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激发了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作为舆论源头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壮大,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社会舆论就可能通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将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从而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舆论引导新闻媒体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5:20:29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8:26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30:01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