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艺广播精品节目制作回顾

2012-04-29 00:44:03王晓彤
中国广播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

王晓彤

摘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非常重视广播文艺精品的创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广播剧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实现七连冠;连续十一年获得“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历年的“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无一漏项。本文从历届天津文艺广播获奖精品专题入手,分门别类地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等方面,总结了天津文艺广播节目多年来获奖的原因。

关键词:天津文艺广播 文艺节目 精品制作

获奖原因

天津电台文艺频率(以下简称天津文艺广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1952年开办的天津电台的第三套节目,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九个不平凡的春秋。天津文艺广播以巩固名牌节目、创办主打节目、开发个性节目为目标,在文艺专题的制作上精品不断,频频斩获政府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实现七连冠;连续十一届荣膺“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历年的“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各门类的一等奖,天津文艺广播无一漏项……笔者将按照节目分类,对天津文艺广播的精品节目特色进行分析。

一、戏曲曲艺类节目——古韵继承中传递时代气息

中国戏曲曲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可是没有了表演的舞台,它们的存在就难以为继。虽然政府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传统戏曲的继承保护工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剧种陷入困境。天津文艺广播认为,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不仅在一个区域内的农村有着广大的受众,同样在城市中也有数目巨大的“粉丝”,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只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改造,使其神韵精髓融入受众生活,对于广播这种现代传媒来说,它仍会拥有忠实的受众群,可以深度开发。

天津文艺广播身处天津这个著名的戏曲曲艺之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围绕发扬光大传统曲艺,天津电台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借重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天津电台库存的十几万盘广播文艺节目资源,借重于天津这个北方曲艺文化重镇的区位优势,天津文艺广播开设了戏曲、曲艺(鼓曲)节目,定期邀请戏曲曲艺专业人士走进直播间,实现了很高的收听率,赢得了受众很高的满意度。天津文艺广播精心打造的曲艺精品节目,在古曲古韵中充满了时代气息,结合文化热点进行节目策划,在力争完美“链接”曲艺选段的同时,注重利用文学性的语言向听众讲述相关知识。这种做法,既得到了市场的肯定,也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好评。

比如,荣获第九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的戏曲节目《俱是红楼梦中吟》,在聚焦2006年中国的文化热点之一的《红楼梦》的同时,利用“红楼戏中戏”的手法,既让听众欣赏到了红楼戏的曼妙旋律,又引起听众兴趣,和主持人一起探寻这部千古奇书的奥秘,将欣赏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荣获第十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二等奖的戏曲节目《我的名字叫昆曲》,敏锐地抓住昆曲诞生六百周年以及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全球巡回演出的新闻热点,采用艺术化手法,将昆曲化身为一个柔美的女性,将电影、文学、昆曲唱段有机地融入其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唯美动人地阐释出昆曲的诱人风姿。

二、综艺类节目——彰显人文立意深远

综艺节目是所有文艺专题节目类型中最能令创作者集合文字和音响“放马驰骋”的一类。它既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又特别能体现编辑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熟悉度和掌控力。相对于电视,广播不能借助于灯光影像,只能通过不同种类的声音素材活灵活现地营造一个“可视”的大世界。

天津文艺广播认为,综艺节目的选题是节目成败的关键,优秀的节目应该作为社会生活生动鲜活的、色彩斑斓的有声档案,甚至可以让我们从中听见历史前行的脚步声。注重发掘节目主人公的人性光辉,从而激发听众情感的共鸣,是天津文艺广播打造综艺类节目的选题宗旨。

比如,荣获第八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二等奖的节目《离开雷锋的日子》。它的题目借用了同名电影的名字,可是通篇阐释的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幸福”——这一主题。节目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红色一代的代表雷锋的幸福感开篇,以“品味幸福的滋味”作为主线,将当代人的感动点滴融汇其中,在回望雷锋日记当中很遥远的有关“幸福”的话语的同时,彰显并反思了当代人的幸福感。节目中融入了电影、诗歌、音乐等多门艺术,以有力的事实和平实的感悟来印证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并不是一句高不可攀的口号,如今,它已深深融入了社会成员认真负责、孜孜敬业的工作劳动中,融化于社会成员充满奉献与爱心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场景转换,让听众体味到时代的“幸福感”。荣获第十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二等奖的综艺节目《英雄的土地》,抛出了“何谓英雄”这个话题,从中国历史入手,借助影视片断、诗歌古文名篇、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由古贯今地探讨英雄的概念,介绍了中国文化中对英雄的理解。在列举那些领一时风骚的大英雄的同时,将目光瞄向中国大地,传递了现今“身边有英雄、处处见英雄、英雄之气蕴含在每个人胸中”的现实意义。

三、文学类节目——咀嚼内容挖掘作品深度

文学类节目是广播文艺的老牌节目,一般以文学作品欣赏、评析,作者评介和原创文学节目等形态出现。它在广播文艺体系和听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天津文艺广播认为,广播文学节目的创作者除了要有敏锐的文字鉴赏力和领悟力,还必须树立一种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彰显文学作品的魅力,给予听众以某种启迪。广播线性传播的特点,注重口语化的特点,决定了广播文艺作品的文字必须自然简洁。巴金先生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这种说法特别适合广播文学作品,广播文学作品不能在听众面前卖弄文字技巧,而是要用浅显的语言去挖掘文学作品内容的深度,让听众意识到作品文字的美不胜收和作品思想的无比深邃。为此,天津文艺广播提出,要用“咀嚼”的态度,引领听众体味作品的深度美。

比如,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二等奖的文学节目《想和天使说说话》。节目中云集了多位为人父母或怀着“赤子之心”的作家写作的关于孩子的作品,通过合理的串联,主创用他们的文字,将生命的美好、命运的风浪用最纯净的语言和最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在聆听时彷佛从日常的喧嚣回到了只闻天籁的“人之初”,重新温习了希望和梦想的意义,最后点出主题“关照孩子,就是关照心灵,关照心灵,就是关照我们自己”。节目风格清新唯美,温馨感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的文学节目《纵横放逸尺牍中 别样家书别样情》引领听众细品了中外历史上的代表性的家书——名人的家书,裹挟着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历史扑面而来;普通人的家书,语言平实柔肠百转。节目解读简练入情,恰到好处的音乐穿梭于字里行间,既赋予了家书这种“最温柔的艺术”的流动美,又让听者感受到文字力量之外的音乐意境,令人回味绵长。

四、音乐娱乐类节目——行走在优雅和通俗间

有业内人士说,“未来广播将90%是音乐,10%是语言”“娱乐类节目就像媒体的翅膀,没有它,可以行走,但决不会飞翔”。这些说法,强调了音乐娱乐类节目在广播节目中的重要性。但是天津文艺广播认为,音乐娱乐类节目应该“行走于优雅和通俗间”更为合理,更有生命力。天津文艺广播从来没有因为音乐娱乐类节目的性质,而放松对这类节目的要求,相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求节目娱乐性的同时,也要求节目要有较高的美誉度。

天津文艺广播的音乐娱乐类节目喜欢推陈出新,希望用音乐和娱乐节目更多地关照听众的内心世界,而不在于追求听众浅层次的愉悦和认同。天津电台的音乐娱乐类节目的形式不断创新,而在“优雅和通俗间行走”的定位却始终没有改变,雅俗共赏、哀而不伤的节目风格既显示了天津文艺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品位,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欣赏品味的受众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收听效果。

比如,荣获第九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的音乐节目《弦音雅韵通人心》。它的节目内容是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专业性比较强。为了增加节目可听性,主创人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十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乐器,描绘成为不同性格的人物,用不同的人物形象阐释这些乐器迥异的特征,从而让听众感受到——和自己相遇的不是一件件冰冷、无生命的乐器,而是一位位鲜活的“知心”朋友。主创人员将自己的灵犀印入乐器之中,使种类繁多的乐器有了生命,有了千姿百态的人的性格。节目风格清新隽永,如诗如画、雅俗共赏。荣获2009年度“广播创优娱乐节目”一等奖的娱乐节目《幻想奥运》更是天津文艺广播年轻的编辑和主持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出来的一档“笑点极多”的优秀节目。主创人员借助多种传统艺术手段,利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情节来吸引听众,将多位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化身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项羽参加举重比赛、孙悟空参加田径比赛、武松参加拳击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解说:以河南豫剧来介绍花木兰,以山东快书介绍武松。他们又加进了多种现场音效,使得节目在轻松逗趣的同时,又显得紧张热烈。

天津文艺广播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的国家级荣誉,根本原因是队伍“能打硬仗”。天津文艺广播不单拥有诸多功底扎实的编辑,还有充满活力、业务过硬的播音主持人才,并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集编播、制作于一身的“多面手”。天津文艺广播的王连生、张庆长、息国玲等前辈,在全国广电戏曲曲艺领域的名头都是“响当当”的。他们是天津广播宝贵的人才基石,一直在悉心培养天津文艺广播的接班人。现在,天津文艺广播的中青年人才中坚力量的作用已经逐渐凸显,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复合型主持人。

荣获第九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音乐主持人奖的浩然和第十一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十佳音乐主持人奖的高明祎,都是复合型的主持人。浩然的代表作《音乐盛宴》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娱乐节目一等奖。他别出心裁将演奏的舞台,变成了一队新人的“结婚典礼现场”,让所有观众都做了“证婚人”。他在整场“婚礼”中运用剧场化的演绎风格,以婚礼现场的多个身份出现,使婚礼现场中西合璧、火爆热烈、欢笑不断、“包袱”连连。同样,在高明祎的代表作《青葱岁月草原情》中,他集编辑、记者、主持于一身。经过精心策划和大量前期采访准备,高明祎将这期采访天津草原情合唱团的节目做得丰满动人。他以音乐为主线,以层层递进的情感节奏,引出合唱团成员富于感染力的讲述,再加上他娴熟地现场互动技巧,他搭建了一个立体的主持人、嘉宾、听众的三方平台。

“精办节目,提高品位”一直是天津文艺广播的追求。目前,广播的发展已经进入分众化、对象化的类型化频率阶段,天津文艺广播在重视类型化的同时,也将打造更立体和时尚的广播,以展现广播宽广的气度和多姿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
地市台文艺节目的困惑与突围
新闻传播(2022年16期)2022-02-18 23:08:26
市场化后电视文艺导演的商业策划意识探析
魅力中国(2021年22期)2021-11-26 22:23:56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实践与理论思考分析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浅谈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品味
山西青年(2017年24期)2017-01-29 16:22:04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1:04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1:02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云南昭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源流(2015年3期)2015-07-18 0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