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坚
河豚开锅半里香,肝香留齿琥珀样。
肋是龙肝入口化,皮有刺鳞暖胃上。
汤热三遍鱼味在,怕吃想吃还要尝。
——民谚
河豚又写作河鲀,古称鲑、鯸、鯸鲐、鯸鮧、鰗鮧。有人认为《山海经》中的赤鲑就是河豚。《吴都赋》载:“王鲔鯸鲐”,注释说“鯸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这正是河豚鱼的写照。
河豚体内有一个和胃相连的袋状气囊,遭遇敌害时能迅速吸水或空气,鼓体张刺,以此威吓御敌。有时“触物辄嗔,腹胀始鞠,浮于水上”。有趣的是,渔人摸准河豚这一脾性后,截流为栅,当群鱼顺流而下时,使它们触栅发怒,鼓腹水上,来个一网打尽。古埃及人在玩原始游戏时,就将河豚鱼当作滚球踢。
【水族画皮】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笑府》讲了这样一则笑话:从前,有一对夫妻,听说河豚鱼味道鲜美,特地买了几条,煮好后正准备尝尝,忽然想起吃河豚鱼弄不好要中毒。于是,丈夫叫妻子先吃,妻子让丈夫先吃。后来,妻子推不过,只好自己先吃。动筷子夹鱼时,含着眼泪对丈夫说:“吃是我先吃了,只求你看顾这两个儿女,叫他们长大后,叫他们千万不要买河豚鱼吃。”
3000多年前,人们已经知道河豚有毒,应慎食之。警告之语,屡见典籍。
战国时代的《山海经》载有“鱼市之鱼,食之杀人”。《尔雅翼》中说,有鱼“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厚生者宜远之。”常吃鱼的人,一看便知说的是河豚。严有翼《艺苑雌黄》早就提醒食客:“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
美味是一种挑战,挑战人类的勇气也挑战人类的理智。
据美国学者科恩权威统计,全世界现有鱼类总数为19700—21585种,其中有毒的鱼为1200种。人们与有毒鱼种打交道最多的莫过于河豚。河豚有百余种,是海生动物中最神秘的一种。且不说人们直接食河豚一不小心中了“毒计”,就是河豚排泄的毒素一旦被海螺所吸收,人再食毒螺同样殃及。河豚毒素为什么对河豚自身没有毒害?至今还是个谜。
渔谚云:“猫儿叫春,河豚翻身”。春江水暖时,部分河豚由海中游入长江逆流而上,交配产卵。河豚一般在春夏产卵季节的毒性最强,此间我国食用河豚发生中毒的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在长江中下游的“黄明节”时(约在清明节后几天),有人因吃河豚毙命,抬棺材的人将其埋葬回到村里,又结伙大吃河豚了。这种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拼死尝时鲜精神,令人咋舌!于是乎流传下一首打油诗:“河豚本非席中菜,明知有毒人喜爱,呜呼哀哉,自备棺材!”
怪哉,明知河豚有剧毒,老饕们缘何还要冒死吃河豚?
无毒不美味。就因为河豚鲜美远在一般鱼之上。其一美在胰脏,雄性河豚的胰脏(有说精巢) 洁白丰腴,其嫩胜于乳酪,入口即化,美妙绝伦,文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这道美味,联想到有倾国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称之为“西施乳”。明代诗人洪驹文在品尝河豚精白后就曾夸道:“甘美远胜西施乳,吴王当日未曾知。”其二美在鱼皮,其软糯超过鳖裙。鱼皮要反过来卷着吃,因为正面有细刺戳口。据说这河豚皮有健胃作用,有老饕们甚嗜这一口,长期流传“甭管是什么样的胃病,吃它几块河豚皮比吃什么药都强”的说法,但其中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则不得而知。其三才是鱼肉。河豚肉味极为鲜美,可作生鱼片,也能涮火锅。我国古谚云:“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无味。”可见其久负盛名。
【赞诗数珍】
历代骚人墨客对河豚的题咏,中医典籍中对河豚的记载,文学作品中对河豚的描写,多不胜举,令河豚名声大噪,也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河豚文化。
1038年,春岸扬花是盛产河豚之时。北宋诗人梅尧臣刚卸任浙江建德县知县,好友范仲淹接任饶州知州,邀梅尧臣同游庐山。在范仲淹款待梅尧臣的酒宴上,有一位来自江南的客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如何味美,引起范仲淹的极大兴趣。梅尧臣认为,为了享用河豚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即席赋诗一首,婉劝范仲淹不要冒险品尝河豚。这首诗,便是让梅尧臣名满天下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正扬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炮煎苟失所,人喉为镆铘;若此丧躯身,何须资齿牙。持向南方人,觉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吾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诗意告诫范仲淹,尽管春天的河豚压倒一切鱼虾的滋味,但不能拿生命作儿戏。
苏东坡曾在二首诗中提到过河豚。一首是家喻户晓的短诗《惠崇春江朝景》:“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便是苏轼从餐桌之生死场回来以后的溢美之辞。正是在苏东坡勇气的鼓舞下,一拨又一拨的人都勇敢地向毒性惨烈的河豚开庖就食。另一首是《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曾经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东坡认为,荔枝的美味没有其它果品可以与之媲美,只有河豚丰腴洁白的精巢烹成的西施乳,才能与之相比。
现代名人的河豚情愫剪不断,理还乱。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也曾经在情绪低落时光顾过河豚餐馆,有他的一首《无题》诗为证:“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厄酒食河豚。”
汪曾祺说:“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他与友人的闲聊道出了潜台词:江阴位于长江入海处不远,产河豚最多也最好。二十世起上半叶,每年春天,鱼市上有很多河豚卖,有同学曾多次邀他去家里吃河豚,并信誓旦旦地说:“保证不会出问题。”然而,汪曾祺终未赴宴。后悔之余,告之世人:“河豚之毒在肝脏、生殖腺和血,这些可以小心地去掉,这种办法有例可援,即‘洁本金瓶梅是也。”
【“河豚迷”之国】
日本是世界吃河豚第一大国,经营河豚餐馆几乎遍及日本各地,仅东京就有1500多家,属九洲下关码头的河豚餐馆和东京的筑田饭店最负盛名。日本人食河豚,往往把雪白晶莹的鱼肉切成薄片,再精心摆成象征健康长寿的仙鹤图案,从中可见对河豚的喜爱。东京的一家公园里,矗立着一座河豚的雕像,大阪的一个庙里,还竖立了一块河豚纪念碑。
1975年,日本有一位名演员在家中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最后一道菜是鲜美的河豚肉与肝,到了凌晨三时,他感到不舒服,想坐起来,但腿发麻,动弹不得。急送医院,一小时后死亡。其他人却安全无恙,原因是他一口气吃了四份肝,而其他人只吃了些肉而已。因此,日本人认为吃河豚一定要到餐馆中去,那里把河豚的头、皮、内脏都去除得干干净净,单吃肉,并且还用检测器来检测,是万无一失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东京领取烹饪河豚许可证的厨师多达5000多名。条件是他们必须有亲自处理河豚两年以上的经历,还要经过严格培训。培训期满时,必须给自己做一条河豚,要在众目睽睽下独自吃下,方能拿到毕业证书。他们制作河豚有严格的程序,其内脏要收集于固定的带锁容器中,单独处理。每家餐馆主派一人检查菜肴毒性。管理人员也常来做抽样检查,故东京几乎未发生过中毒事件。时下日本很兴河豚酒会。酒会上先喝河豚鳍泡成的鳍酒,此酒为日本独有,酒力特强,喝多了会睡上几天醒不过来,故一般规定不超过3口。接着吃生鱼片,伴以辣椒、葱花及果汁等,味美而有营养,故有人在临睡着往往要吃上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