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金叶
【摘要】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每位教师要站在新课改的角度,转变老旧思想和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祖国的花朵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创造力 现代思维
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感到无处下手。教师同样困惑,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着力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探索改变这些不足的对策。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不经常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真的有想要表达出来的想法,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力不从心。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讲解,便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重视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的培养
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过分注重思想教育,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中的精彩之处,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头昏目眩。
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从两阶段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学好语文的基础阶段
语文教学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开展工作。
1.强调多读
书要多读。知识源于生活,但书本的知识是先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更是作家成熟文风、高超写作技巧的体现,将其读熟,可以为己所用,从而快速地提高作文水平。
2.读写结合
对于普遍存在的读写脱节现象,要严肃对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人认为可以走“仿写”的路子。举个例子,《爬山虎的自述》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材要求学生仿照本课写法来介绍一种植物,这为练习写作的学生如何去介绍一种植物或物品,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从而降低了动笔的难度,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虽然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当作家,但要学好语文,作文还是要勤写的。每日都动动笔,不管写得如何,让其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写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话开始,这样学生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4.落后的教学方式要改革
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教条化的讲授,学生早已厌烦。因此要努力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如,教学《老山羊和狮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演绎情节。
(二)提高语文能力的阶段
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扎实之后,教师须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1.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单靠读课文,受益是非常有限的,把12册教材叠在一起,也不见得有一部《西游记》或《红楼梦》等小说的内容丰富。因此,在学生读透教材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读课外读物,并利用班会举行汇报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读物的主要内容,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来补充自己的能量。
课外书不像教材那样正规、严肃,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个优秀作家并不是靠在校学习教材而成功的。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文学的创作并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做到。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有我们想不到的创意。因此,要鼓励学生将心中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少年作家韩寒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就不会有《三重门》这样的优秀作品。
总之,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如此,语文教学一定能出现新的局面,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