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贫富无关

2012-04-29 00:44持盈
时代金融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个人信用财富诚信

持盈

信用与贫富无关。

这句话的粗略的表达是:每个人对诚信的理解,以及对个人信用的积累和保护及其在之后形成的个人信用,与此人在银行的存款、拥有的现金、房产和能够变现的一系列动产是没有关系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这句话的玄妙之处在于:“说易做难”。因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一般的共识认为:信用与贫富有关,甚至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层次联系。

在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考验的时候,首先让人们头疼的是:信用环境缺失,个人信用恶化,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变质与破败。在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偷逃骗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时常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涉案金额骇人的案件。公众不但在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也在质疑金融行业的诚信。几乎每时每刻,一些诸如“见死不救”、“弃难而去”的社会事件每天都在考验,甚至可以说在重新标刻我们的道德底线。在这个以“效率”为先的年代,“信、义”是历史博物馆中,玻璃罩下早已蒙上黄土的古老器物,散发出阵阵苍凉,诚信的力量在与日渐微,或者说诚信没有金钱累计而来的安全感让人心安,于是,为了填补这种漏洞,或是寻找一种安全的庇护,信用不得不与贫富有关。

而社会公众的日常金融生活中信用与贫富有关。

在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时候,家庭财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高分值指标,包括了对个人动产、不动产的估值,以及潜在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在信用考核的评分上,家庭财产多的个体,最后得到的评分肯定是要比家庭财产少的个体,高那么一点点;在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的过程中,最容易使大家进入银行黑名单的就是:是否按期还款。但“还款”本身并不是素质或是道德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和能力问题,说白了:有钱,有很多钱,那么还款基本不是问题。于是,有了很多“月光族”,以卡养卡,或是通过信用卡套现。国内最大的网上购物网站,也是为了避免成为“套现”的温床,而及时关闭了信用卡的充值功能;当你兴冲冲地去到银行,想通过贷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一套天价房时,银行的信贷人员并不会要求你出示“三好学生证”或是“文明市民”的奖状,也不会因为你是“劳模”、“助人为乐标兵”而给予你特殊待遇,他们更关心你的工资条、你的收入证明,如果有一份详细的财产清单自然是最好了。有时候开着豪车到银行,贷到款的机率应该是要比骑自行车去高那么一点点。于是,很多好心人提醒:到银行贷款的时候,最好把你全部的家当都带上。

好吧,这确实是赤裸裸的“以贫富取人”。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以贫富取人”,让信用与贫富挂钩,这是无可厚非的。在一个经济制度健全、法制完备的国家,法律规制行为,文化引导思想,最大化的释放自由的极境。为了保证思想的自由,我们以法律考量人性,而非以道德测度人心。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毕竟,没有人能够生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先哲圣贤”治世毕竟是个梦想。但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信用是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重要的软实力,对经济、金融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不容我们任何人轻视或是抛弃。虽然目前信用与贫富挂钩,但我们的理想应该朝着信用与贫富无关迈进。

中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传统的文化主流。《论语》有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份量之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与文化史。孔子老人家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代圣贤强调诚信作为行为规范,把道德约束视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力量,是不可变易的至理名言。在计划经济时代,信用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辅助手段,可有可无。进入市场经济后,作为一种“熟人经济”模式的延续,我们依旧没有把信用的价值和诚信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但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建立信用体系,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简易的“衡量尺”——财富,它直白、简单,而且看来确有效果。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非良策。替代品的寿命是有限的。信用与贫富无关才是最终的上上选。

当前,信用缺失的成因,并非单纯导源于信用领域本身。或者说,问题基本上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基本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金融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我们暂时使用财富来度量信用,从宏观层面上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定,克服金融的内部脆弱性,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从微观层面上我们使用财富平衡双方信息不平等的情况,利用财富带来的经济基础稳定双方的契约关系,从而促成自我约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在为信用脱离贫富定位奠定基础,也在重拾我们失去的信用形式与手段。这些都不是金融的终极目标,或者说不是我们信用建设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的信用是一个能够脱离财富、社会阶层、谋生手段等等轻度歧视性标准的信用。让信用暂时与贫富有关只是我们为了经济、金融发展而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的一种温良的希图,而并不是要刻意在这个本已“以金为荣”的年代,再印刻上更多金色的印记。

有学者说过:“某一个领域中的一项基本原则,通常具有超越时代效力之思想,期间难免会遭遇新的情况,出现回应时代需求的制度设计,但在这个过程中,此原则将最终回归本源,因为其成形系有漫长演进之过程,其内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因此得以有超越人力之安定性与和谐性。”。信用既是如此,最终我们的信用会脱离财富,我们寄希望于能够回归到道德、文化以及意识的层面上来考证信用的时代。

猜你喜欢
个人信用财富诚信
个人信用信息何以应由宪法保护?——一个制度论证的进路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论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个人信用云平台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将直接与个人信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