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军 赵灵平 党杰 李春佳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较上年增幅3.0%,增幅虽然放缓但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了解,2011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0.6%,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26.2万,但仍有62万毕业生没有就业。因此,2012年实际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740万。“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按照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21万计算,劳动力供需缺口仍高达1,300万左右。未来几年,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需求与社会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与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此外,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稳步调整、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并对就业和招聘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无论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在就业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对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对自己认知的不清,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决断,逐步形成了与现实不协调的、错误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如缺少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差、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和缺乏诚信等,结果造成了“有业不就”和“有业难就”的就业怪现象。在教育层面上主要体现为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就业服务缺乏有效兼顾,忽视了学生的群体差异,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重复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借鉴国内成功的就业工作经验,加强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培养,结合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求,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基本途径
1.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把就业引导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在帮助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综合运用报告、录像、参观、讨论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就业形势,围绕国家和首都建设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就业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几年来,学校陆续组织了“就业名家访谈”“就业大讲堂”“名企高管访谈”“就业宣传周”等大型宣传和就业力训练营活动,通过名人讲座、导师指导和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解决求职困惑。
2.积极开展实践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自我调适,使个体与他人在心理上、行为上日趋协调,从而使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达到高度统一。因此,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从2006年开始,学校推出了大学生暑期实习推广计划,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信息。2009年5月,学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此外,还与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软总公司等101家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就业见习基地。
3.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对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思路,提高潜在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精神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也为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提供了精神、知识技能和心理的准备。2009年,学校相继与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北京市妇联合作实施了北京市大学生成功创业试点项目和女大学生SYB创业培训项目。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科技活动体系,营造出浓厚的科技育人氛围,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促进了学习风气的提高,形成了科技实践与理论学习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实效
结合当前就业工作的需求和特点,学校将思想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工作,对端正学生就业观念、丰富学生职业追求和实现学生成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建立和完善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听取就业工作汇报、六部委定期联席会议、学生接待日、专题约谈会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管理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同时,学院倡导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找准个人定位,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
通过体制和机制建设,学校完成了《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框架体系》,全员关注就业的格局正在形成,就业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就业率和到校招聘单位的数量分别递增4%和27%。
2.加强了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
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从实际和国家大局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中。
学校依托课程体系、报纸、网络和社团等宣传平台,积极开展校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先后举办了“就业与成长”“大学生路在何方”“经济危机中的管理与就业”等十几场专题报告,参与学生超过5,000人。
同时,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形势和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人物到校举办专题讲座,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唱响就业主旋律。通过教育引导,学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更加积极,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超过10%。
3.加强“三个意识、三种精神”的培养
几年来,学校选择了一批长期合作且实力强、声誉佳的单位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通过到见习基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2009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正式启用。
同时,学校开设了《KAB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斗成才。
在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体验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所学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在贡献社会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