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大局 创新机制 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2012-04-29 00:44:03程天权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

程天权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实践与探索,努力开创学校党建和思想工作新局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正面引导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她一贯的优良传统。学校最早创立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产生了大批高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科研成果,编写出版了多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全国通用教材(有的发行量上千万册),并长期承担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的任务,开创了中国高校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河,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的旗帜和重镇。

近年来,学校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更加注重研究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决批判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学校共有53位专家入选成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选派出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中宣部、教育部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纲要》《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七个“怎么看”》《划清“四个界限”》《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重要理论读物的编写工作。近年来,学校众多专家学者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宣传文章,还出版了《科学发展观读本》《中国之路》等重要理论著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我国首个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均隶属或挂靠学校。学校每年举办的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宏观经济论坛和金融资本论坛业已成为常设性论坛,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对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坚持、传承、创新理论研究,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联合国内外教育、科研、政府等机构开展理论研究的协同攻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道路等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创新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教育和学术传统,其鲜明特征就是注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和在学术上追求“经世致用”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于战火之中,创办时就把为革命培养人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办学方针,继承了“以天下为己任”和“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体而言,学校有三大办学特色:一是共和国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领袖人才的摇篮;二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学校办学的根基和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与学术传统的自觉继承和弘扬,也是学校“实事求是”校训形成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结合师生们的现实学习和生活,学校将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始终坚持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专门确立了“教授团社会考察”“教师挂职锻炼”“书记沙龙制度”,每年组织若干教授团,由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到改革前沿—国家重点建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等去做调研,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和不均衡发展中的区别对待办法,参与发展思路讨论等。一批批教授、副教授,一批批博士青年教师到省、市、县基层挂职锻炼,到实践中去检验、总结、提升理论,改变自己不适应实际的思想理念,提高工作能力。“书记沙龙制度”系校党委书记邀请学校里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与会者在轻松自然的沟通环境里畅所欲言,出思想、出理论、出建议,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注重实践和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品质,也是学校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学校牢牢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作风,在坚持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党建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开展党建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给党和国家报送了一批问题与思路方面的有血有肉、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材料。

学校坚持围绕党建实践开展理论研究。校党委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将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总结概括,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还专设了党建研究专项基金,支持课题研究近百项,并积极支持出版党建研究专著。受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托,学校从2006年开始连续数年开展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调研,每月编印一期动态专报,为上级领导了解和掌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动态提供了重要参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优势,学校开展了《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模型研究》课题研究,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揭示了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胜任力的构成要素,为加强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学校还利用统计学较强的学科优势,连续5年开展首都大学生舆情研究工作,内容涵盖校园生活、国内国际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等方面。

坚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促进师生共同健康成长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一些新的有特色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导向。而所有这些理念当中最为醒目的一条便是“一切为了学生”。 学校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统一、成才与成人相结合。进入新世纪,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要求学生既坚持“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又具有“忠诚、勤勉、朴实、友爱”的道德人格,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厚感情、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建设者”,成为各行各业的“先锋队”和“引领者”。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以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以党的组织为核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德育格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点学科的优势,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排课堂教学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高的主讲教师及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思想认识、充实工作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做法。重点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将每年10月定为“听课月”,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听课月”期间,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教研室负责人、校部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均需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情况,第一时间解决教学一线的问题。此外,学校还探索出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开展了“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党建原典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主旋律电影展播、红色主题参观、党性提升工作坊、“红色1+1”结对交流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帮扶引导为支撑、以学术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两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全面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政治素养,学校专门制定了《关于教职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施意见》,以教师为重点,引导教职员工加强理论学习,并将学习内容与树立优良师德师风和教风结合起来、与研究讨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倡导全校教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教学艺术感染人”,把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加强师德师风、促进本职工作、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作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组织生活的考核目标。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络、交流机制,校领导定期与广大师生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零距离倾听意见建议,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校更鼓励加强教师、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号召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断细化、工作手段不断创新、教育引导不断深入,努力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校新世纪以来快速、协调、均衡、稳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党建工作的坚实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党委将进一步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以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力争在办学内涵上有大幅提升,在办学外延上有新的拓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迪]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