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制度取向

2012-04-29 00:44罗智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学术大学

罗智敏

摘 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国家对高校资助政策的转变下,大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制度取向,即学术资本主义。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与社会取得双赢局面,大学自治权的扩大,又促使其角色的多元化。但学术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可能与大学学术宗旨相违背,进而拉大专业鸿沟。借鉴国外大学走向学术资本主义的经验,对我国大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大学市场

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及产生

希拉·斯劳拉和拉里·莱斯利在其著作《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里提到学术资本主义是指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1] 通俗来讲,学术资本主义就是知识是否获得生产、在怎样的规模上生产,但这不由知识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而是取决于其在学术市场上的价值,知识有否购买者,或者购买者会出什么价格来购买。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大学成了知识生产商,教师成为学术生产劳动力,大学与教师之间构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些学术资本主义的关系特征,在现在众多的大学里隐含出来,如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等,又如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创业型大学。

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化的到来是学术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在诱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世贸格局趋向全球化、多极化。伴随而来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贸易地位逐渐下降,这些国家为了扭转局面,开始把更多精力及投资放在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科研、知识产权的开发上,从而压缩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高等教育政策也因此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术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高等教育政策的改变,促使大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对市场更为敏感,更为积极地参与市场活动,以求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学术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因。由于国家固定拨款份额的减少,以及大学开支的日益增加,大学需寻求出一条能争取到更多资金的道路。大学慢慢地从基础研究转为应用研究,为回应新创收活动的需要调整内部的行政权力。大学开始通过产学研的形式、与政府合作的形式、服务合同的形式、技术转让的形式等来获得外部资金,这些外部资金多被用于与市场相关的研究。大学进行的这些活动,把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拉向了学术资本主义。

学术资本主义的利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术资本主义的制度取向逐渐成为大学的发展趋势,那么,它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何利与弊呢?

1.为大学与社会提供双赢机会

学术资本主义实质就是学术的资本化和知识的产业化。大学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主要是指教学科研人员,而教学科研人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其实就是学术资本。当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参与生产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消耗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备时,他们就正在卷入学术资本主义中。教学科研人员的稀缺技能和专业知识被应用于生产时,他们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所服务的大学、合作的公司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也都会获得利益。此时,大学和社会的双赢局面逐渐形成,这就是在实际中涉及到的学术资本主义。

学术的资本化还有助于大学充分开发学术资源的空间,为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术资本主义利于构建出一种新的知识体制。这一体制是由许多大学和学院内的人员所构成的一个新网络所创造的,他们同大学之外的团体组建新机构,更新旧机构,或者是重新定义大学的使命,以使大学能更紧密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变革。[2]

2.扩大大学自治权及权力结构扁平化

大学自治的核心价值是市场导向,而学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市场化取向。在这点上,可见大学自治与学术资本主义是相互融合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减弱对大学的控制,实行从集中转为分散的决策方式。它们都意识到,要想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就得扩大大学自治权,削弱对大学行为的管制。面对资金的短缺,大学为求发展就得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市场化行为来获取相应报酬。当然,市场取向并不意味着大学完全由市场控制,政府只是宏观管理而非微观管理,只是间接管理而非直接管理。

在传统的公立大学中,政府提供大量资源,通过规章制度对大学进行实质性的控制,高层行政管理人员是政府根据大学的状况进行内部分配的。而在竞争市场的环境中,各种资源提供者或者与提供者关系密切的那些教研人员、研究所通过市场的力量在大学里拥有最大的内部权力,这促使大学内部权力结构趋向扁平化。因而,在学术资本主义冲击下,由于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促使大学内部权力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3]

3. 促使大学角色多元化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大学逐渐走向服务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正如张建邦先生对大学角色的刻画: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保守、僵化与稳定的小规模的“村庄”型态组织,逐渐转变成一座五光十色、多元发展,需适应复杂与不确定性的知识之城,是一所兼顾学术、教育、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的多元大学。[4]

高校处于学术资本主义的环境中,越来越倾向于应用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产业界的关系更为密切。又因学术资本主义以创业精神为核心,因此大学偏好选择以外部资助、问题导向式的科研项目为主,此时知识产权取代学术自治,跨学科合作取代单学科研究,团队合作取代个体研究,传统大学逐渐改变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是以社会现实需要为考量,能更好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在市场机制下,大学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利用学术知识服务于社会,其服务功能渐为凸显,有些大学转变为服务型大学。服务型大学更关注运行效率与资产增值情况、高深知识的生产能力、社会服务效率的高低等,而学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能加快知识生产成果转化的效率。服务型大学的角色转变,可令大学从社会服务中受益,拓展其资金来源,巩固其自主地位。总之,无论是创业型大学还是服务型大学,可谓是学术资本主义和大学职能扩大深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与大学学术宗旨相冲突

在全球化引发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学术资本主义的盛行可能令大学与其学术宗旨相冲突,政府更倾向于资助有助于落实国家创新政策的学科,而尚未成功进行市场开发的学科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这就极大地约束了知识的创新,使“知识私有化”替代了对公共利益作出贡献的科学,从而违背了大学的学术使命和宗旨。不少学者认为,大学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生产及推广上,而非应用性科研或专利项目。这种新型的学术生产制度会导致大学对自身组织性质的自我背叛。

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寻求真理、探索新知识、服务现实社会生活。然而,学术资本主义化后的大学可能会渐渐偏离核心价值观,转而信奉市场价值观。此时,大学的组织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群体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专业领域内的认同与学术自身的价值。在学术资本主义下,教学科研人员在无形中把本该用于教学的时间与资源使用在商业活动上,而这又是违背大学教师本身使命的一种表现。

5.引起专业等级鸿沟拉大

学术资本主义盛行引起的另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导致大学内部的专业分裂。不同专业之间的等级序列鸿沟逐渐拉大,不同专业能争取到的学术资源差别很大。那些与市场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如基础研究、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领域,它们能争取到的资源将更稀少。而工程技术、计算机和信息科技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法律和商务等倾向于支持学术资本主义体制、受市场青睐的专业,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大学及其教学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都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应用性、商业性等与市场密切联系的项目研究上,而基础研究受到严重削弱。正如艾伦·布卢姆所说:人文科学就像巴黎古老的大跳蚤市场,在纷然杂陈的破烂中,眼力好的人才能淘到被丢弃的宝贝,使自己发财。[5]正因研发经费更多被用于商业研究,教研人员不再仅仅是出于受好奇心驱动及对学术事业的责任而创新知识,物质的刺激成了他们献身学术的最大动力。

学术资本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创业创新的学术管理模式

要能从容面对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首先,加强教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资本主义盛行带来的最大危机是违背学术宗旨。因此,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学术本身的宗旨以及学术原则,调节好学术原则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学术原则与经济建设并重。大学可举办学术道德思想交流活动,并建立学术道德监督机制,对坚守学术原则的教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赏,违背学术宗旨的教师则要受到惩罚。其次,从学校到个体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应转变观念,定位好角色,增强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积极应变学术资本化。学校与社会要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方式,如大学科技园、创业园、校企联合实验基地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到要加强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220个,其中依托大学建立的有137个;2011年依托高校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15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有76个建在高校。这些都表明了我国越来越重视学术的创新与创业发展。

2.重视应用研究同时兼顾发展基础研究

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实环境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得到了挖掘与激活,不少大学努力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与社会贡献密切联系起来,改变了科研格局。但由于基础研究会影响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大学在追逐应用研究产出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对基础研究的发展。在学校资源分配中,要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对公平。如在项目基金支持上应兼顾基础研究,在资金分配上做到相对均衡。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有体现,如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技术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所以说,大学应注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均衡协调发展。

3.学科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但要注意人文社科学科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大学要发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大学的课程及学科设置难免会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这无可厚非。但是,若一切专业都从经济角度出发,便会造成“重理轻文,重商轻社”的弊端。国内不少大学没有设置哲学类的专业,即便有设置的其招生情况也远不如经济类专业理想。在资源分配上,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获得往往比应用型经济类专业要少。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只重视市场导向型专业,而忽视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素养有利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缺一不可。

4.协调大学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机制这一大背景下,大学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细微而奇妙的变化,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系统,它与政府、市场的联系愈益密切。政府控制、市场调节、大学自身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难免会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要寻求政府、市场与自身发展要求三种力量的相对平衡。政府可逐渐退出本可由大学自主决策的领域,如课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制等;应更多关注政策法规制定、教育督导与质量评估;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等项目;建立教育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对大学管理的一种有力机构。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性的组织,维护其传统和坚守自律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大学应有所转型与创新,要密切关注教育市场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敢于创新,要善于运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来管理和运作学校。大学在自治的基础上,须适当引入市场管理的手段,如鼓励教师之间适度的竞争、视学生为服务的顾客等。

参考文献:

[1] 希拉·斯劳拉,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

[2] 唐晓玲,王正青.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大学科研的影响[J].教育管理,2009,(6).

[3] 李木洲.学术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面临的变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 翁福元.学术资本主义与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台湾的经验[J].教育与考试,2009,(6).

[5] 余小茅.扩张中的学术资本主义——个人文学者的视角[J].中国图书评论,2011,(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于洋]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学术大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留白”是个大学问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