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长足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在理念上提出新思考,在实践上迈出新步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贡献。
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践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过程中,只有理清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担当的责任,才能在实践中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做好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1.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深刻认识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担当的重要使命
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传播文化和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的重要作用,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3.北京中医药大学要为中医药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提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行动纲领上,提出实施“九大战略”、建设成为“六个基地”,其中,“坚持发掘积淀,实施文化塑校战略”,努力使学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人文基地”,担当传承和光大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神圣责任,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景。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体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以自身优势塑造特色,致力于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中医药文化工作体系,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营造氛围、创造成果、作出贡献。
1.面向育人需求,努力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勤奋实践者
长期以来,学校将文化传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展示了独特风采。
第一,开展“双色”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以赤诚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高尚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实践载体上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双色”主题教育,涌现出一批政治信仰坚定、医德修养高尚和热爱人民健康事业的学生典型,造就了一批热心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积极向上校园风气的优秀学生组织。第二,以“五节”为龙头,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校园文化活动统筹规划、精心布局,形成了以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体育节、生活节为主体,多种形式活动蓬勃开展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搭建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广阔平台。第三,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塑造学校文化特色。始终把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手段、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锻炼成才的重要载体。以“杏林飘香志愿者”和“岐黄志愿者”服务为代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第四,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综艺、技能、体育、学术、环保等为主题的5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素养、情操和活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生活内涵。第五,传统体育运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结合中医药院校特点,注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多年来,校武术代表队、健美操代表队在全国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第六,博物馆和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被誉为“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讲堂”,已经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口,传播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基地。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阵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促进中医药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七,形象识别系统凝练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校标寓含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之意。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对师生的治学态度和品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校歌《承诺》,表达了学校传承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英才的使命,抒发了师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校旗白底红字,寓意传承圣洁医道、播撒济世丹心。
2.面向行业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担当者
学校在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努力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一,建阵地。率先在国内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获准成立“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和“北京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在中医药文化资源、理论与应用以及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设立“出版工作室”,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图书出版快速通道。成为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第二,出思想。在对中医药文化的基本认识上,提出只有围绕“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三大核心,才能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在中医药文化工作思路与方法上,大力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实现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有效传播。在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上,主编《中医文化入学教育》等系列文化教材及学术专著,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教育素材。第三,出人才。一批资深专家成为国家和北京市专家组成员,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一批中青年专家活跃在文化与科普的宣传阵地上,通过大众传媒和巡讲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知识。一批专职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潜心学问,屡有建树。一支由校内三个文化部门、医史文献、哲学社科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成为活跃校园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骨干力量。学生志愿者组织“中医药文化天使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出成果。推出文化学术研究高端刊物《中医药文化·核心》,编著中医药文化图书、养生保健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500多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中医药文化专项课题30多项。在国内最早开设多门中医文化教学课程,是全国唯一的中医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培养单位。第五,造氛围。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设计规范“中医药大学新生入校仪式”和“中医拜师仪式”,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名医塑像以及中药百草园等,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3.面向区域和地方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智力开发者
学校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基地,推出了文化建设“六个一”项目(一经一书一谣一园一操一班),在试验区建设工作中塑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创编《中医启蒙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韵文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知识,是一部面向中小学生并能普及到社会大众的中医科普读物。第二,编写《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从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名人传记、生活中的中医药应用等方面,将广大青少年引入神奇的中医药文化胜境,是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物。第三,创编《中医健康养生谣》。以歌谣形式分别介绍了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经络养生、服药宜忌等方面的内容,对指导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宣传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四,建设“中小学校药用植物百草园”。浓缩本草文化和方剂文化两大板块,在中小学楼层大厅、校园草坪绿地等可利用空间,展示中药植物、药材、饮片等景观。第五,推广普及“中华传统健身操”。该健身操由学校师生根据中医传统的运动养生功法创编而成。北京奥运会期间,曾在全体奥运志愿者中普及,现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专题项目之一,将逐渐向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推广普及。第六,举办中学“杏林实验班”。与北京宏志中学合作,在国内首次举办“杏林实验班”。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有志于继承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基础和古代哲学基础课程,高中毕业时,将成绩优秀者纳入学校自主招生程序。
4.面向社会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普及的积极推动者
学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十分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让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成果贴近生活、惠及大众。
第一,推出一大批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针对大众日益迫切的健康需求,创作了一系列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充实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资源。第二,在主流媒体上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组织专家在主流媒体上开辟养生文化专题讲座,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三,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医药名家讲师团,走进首都高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面向首都大学生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第四,参与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等活动,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面向国际需求,努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长期以来,学校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形成了“重开放”的办学特色。在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第一,在欧洲创办示范中医医院。1987年在德国开办魁茨汀中医医院,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中国境外中医医疗机构的范例。第二,在境外率先举办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1997年与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合作,率先在境外开办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这是西方大学第一个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第三,在境外尝试双学位教育。2005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该校开办3+2生物学/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教育。第四,首次招收西医学博士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与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合作,首次招收西医学博士来华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
总结经验,升华理念,形成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概括为“四个支撑”与“四个结合”。
1.以文化研究为支撑,将传承与传播相结合
文化研究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不断产出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不竭源泉。专门研究、开发与应用多种传媒方法及手段,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的影响面。
2.以文化学科建设为支撑,将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科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学校“中医人文学科”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借助重点学科的学术优势,带动校内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可在培养中医药文化人才和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3.以中医药教育资源为支撑,将大学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等中医药院校既从属于教育领域,又从属于中医药领域,是教育机构与中医药机构的结合体,兼具高校特征和中医药行业特征。学校注重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将学校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将自身建设与对外服务相结合
人才队伍是开展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拥有一流的专家和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人才,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卓有建树的动力源。在自身建设上,重在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社会服务上主要有三个面向:一是为区域和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二是为行业文化建设服务;三是为大众服务。只有这样,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才能充分展现。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