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离退休党支部成立于1996年,现有38位党员,其中80岁以上的老党员23人,70岁~79岁的11人,69岁以下的4人。10多年来,党支部经过了6届支部委员会。历届支委沿袭着良好的工作作风,秉持党性原则,凝聚人心。尽管党员们大多年事已高,但他们仍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经常针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发表各自观点,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他们以实际行动倡导老有所为,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继续贡献力量,积极发挥影响力;他们相互关心、互帮互助,对病困老党员嘘寒问暖,排忧解难。2009年,支部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党支部。
恪守党员义务 关心时事热点
党支部成立10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学期过两次组织生活。 近年来,考虑到党员年龄大,身体多病,住校外的同志交通不便等因素,调整为每学期一次集体活动,一次小型座谈活动。
党支部活动的内容是学习文件,通报工作,传达学校、学院在学科建设、规划发展等方面的新情况,讨论国内外大事。党员们多是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党支部活动时更多地是大家在一起就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建设、社会动态交流认识,畅谈思想,气氛热烈。
当遇到重大事件时,党支部会紧密结合时政重点热点,及时组织小型的理论学习与座谈。2011年7月,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接到通知的16位党员冒雨到会,会上每人都结合本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积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老骥伏枥 老有所为
党员离休、退休后,离开了原教学或行政岗位,但却没有离开专业,仍尽自己所能,积极为学校、学院和社会的各项建设贡献力量。
高放教授离休后撰写并出版了8本专著,在报刊与电视台经常发表文章和精辟的理论观点,在78岁时,被学校返聘继续指导博士生。73岁的李如海教授是我国高校最早从事公务员制度教学与研究的开拓者,2000年退休后继续从事这项事业。75岁的张泽森教授,退休后一直给研究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201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之际,党支部发动党员协助国际关系学院举办60周年院庆,老党员们纷纷拿出著作、获奖证书、照片、文物为院庆展览增光添彩。
共同筑起“爱心家” 贡献社会减负担
历届党支部工作都以党员为本、关怀备至,总是在大家最需要的时候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的老党员病重,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在第一时间赶去探望,帮助其联系住院、转院、报销等事宜。有的老党员急症需马上手术, 子女均在外地,党支部书记代表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有的老党员去世,党支部全力协助家属料理后事。
从2007年起,党支部每年为80岁的老同志过生日祝寿。每逢春节,党支部会给每位党员打电话拜年。平时对家住校外的党员,每3个月电话联系一次,通报有关情况。历届党支部的情感关怀温暖了党员的心,把党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由衷地说:“党支部是党员同志温馨的家”。
[责任编辑: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