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玲慧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从操作来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它可以依教材“还原”,再现作者笔下之“境”,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感受,也可以模拟相似情境,让学生得其门而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此法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在讲授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去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三、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浯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并综合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选择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时代之音。这种选择也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四、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越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的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丰富而复杂,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如果能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对以上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会取得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至于具体使用何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客观条件而异,不必强求一律。
五、直观演示提升兴趣
重理轻文是现在中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怕上语文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其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语文知识(包括语文常识、语法、修辞、章法等,这些知识都贯穿于中学课本当中)的获得要通过较抽象的思维或记忆,因此他们觉得语文课学起来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而直观演示法则可将那些抽象、模糊的东西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于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比如教授议论文(特别是驳论文章)时,我常常让学生站在课文所提示的不同角度,选取几人,让他们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与课文有关的教学片、电影之类,这也是一种直观演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