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北京的天气闷热难当。在此时举办的 2012年北京国际车展更是盛况空前——共展出车辆1125台,全球首发车120台,观众达到80万人次。车展是汽车行业的方向标,由于在车展前的4月18日国务院刚刚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因此此次车展中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了行业比拼的焦点,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多达88台,几乎所有的国内外汽车企业都或多或少展示了自己目前最新的新能源技术。
在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最高的市场。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中国汽车业最近才开始加速发展,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中国推动汽车产业变革势在必行,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第一,中国将汽车业视为关键的战略性产业。虽然过去的努力令中国成功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但国内汽车企业依然未能取代欧美和日本等传统行业巨头的地位。不过,若国内企业能重点发展领先的未来技术,便有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一举超越西方的竞争对手。电信设备制造业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华为技术公司直接跳过了固定电话技术,建设移动网络,如今已成为全球电信设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
第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惊人的污染,城市内的交通拥堵情况也日益严重。汽车带来的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同时,持续上升的燃料需求令人们对能源安全与成本问题感到忧虑。目前,中国所消耗的石油2/3需要进口,而且需求仍在不断增长之中。替代燃料与动力系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降低中国对海外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因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第三,中国有能力投入巨资,以支持新型电池、相关汽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也有能力建设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政府可以直接进行投资,也可促进甚至要求企业进行跨行业协作。
从2011到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动车行业被列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得到政府的特别支持。2011~2020年替代能源车发展计划的研发投资额则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计划到2020年末将电动车数量增至500万至1000万辆,相当于乘用车总数的20%左右。若要实现这一个目标,2020年的电动车年产量需达到100万辆。
乍看之下,这一目标似乎是可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汽车的替代动力技术商业化已经差不多可以实现。因为中国市场正在高速发展,且生产成本较低,是理想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全球领先的充电电池生产商都已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厂房,为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行业生产电池。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应该也不成问题。由于中国的汽车使用历史较短,人均乘用车保有量仍然较低,故此人们还没有形成对传统汽车的强烈偏好。另外,成功进入电动车市场将为中国车企带来绝佳的跨越式发展机会,从而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不幸的是,“跨越式发展”或缩短先进技术发展周期等方面的尝试很可能会碰壁。消费者对电动车本身并不反感,但其价格比传统汽油车高出一大截,让人望而却步。尽管电动车的维修与燃料费用会低于汽油车,但其前期成本确是后者的1.5倍左右。即便这个差距会逐渐缩小,但在中国这种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市场,成本仍将是一个主要障碍。
同时,行业还面临技术上与商业上的挑战。尽管中国车企已经进行了研发投资,但汽车的制造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工程,在车型的开发与整合流程方面仍然缺乏经验,而这些环节,如测试和验证汽车性能、燃料经济性、安全性与质量等方面,在替代动力系统开发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课必须得补上。
另外,动力技术一旦有任何变化,就几乎一定需要有设计上的创新。光是有生产电动车部分关键组件的能力(如电池组等)是远远不够的,打造整个全新价值链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尽管汽车企业在过去的10多年里已经作出巨大努力,但真正的“汽车革命”时刻的来临,大概需要比预期的更长的时间。
徐沪初 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全球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