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地理:思考与探索

2012-04-29 15:03张志龙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时事研究性学生

张志龙

【摘要】本文论述了时事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题内之义、应有之义,但时事地理的功夫却在课外,无论是地理老师对时事内容的搜集整理,还是即时即地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有老师布置的时事地理作业,时事地理调查、分析、研究,都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同时,时事地理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专题选择的宝库,是地理课外活动的无边大舞台。

【关键词】时事地理教育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2-02

时事是国际、国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地理是地理教师挖掘时事中蕴藏的地理信息,并将之运用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去。

1.时事地理,地理教学的题内之义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的一个基本属性。地理事物和现象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的过程中感知和发现这些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是地理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地理教育的常规手段。新的地理信息纷繁复杂,地理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区搜集、整理、转化、运用。如自然灾害的消息、生态变化的信息、经济发展的数据、人口变化的情况等[1]。

地理教材是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经过高度提炼、概括、抽象、演绎编写而成。受学时所限,地理教材容量有限,更新速度慢,纯理论、纯知识性的东西较多,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够,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积极性不高。而时事地理材料灵活多变,呈现方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与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不仅还原了教材的趣味性,还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介绍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之内大气物理状态的综合时,不妨让学生事先去专心收看(听)天气预报,或教师出示课前随意摘录的天气预报内容,也可结合当天的天气状况,来明确大气物理状态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人类对它们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地理研究成果也是不断更新的,地理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掌握这些信息,向学生传达,更正一些老的观念[2]。如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消息:经过长达一周的争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表决,做出最终决定,取消占据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的行星资格,将其和谷神星、齐娜星、卡戎星定义为矮行星。在该年暑假后的新学期课程中,我向学生传达了“太阳系九大行星”变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原由,介绍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出的行星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冥王星的椭圆形轨道与海王星轨道交迭,故不符合这一定义[3]。

学生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求新猎奇。时事地理材料或鲜活生动,或神秘诡异,或撼人心魄,或动人心弦,不一而足,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够提供多种情感体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神舟飞船的升天,令学生对浩瀚星空生出无限遐想,激起探索之年;汶川地震的悲情,让无数学子点亮爱心的烛火,一掬同情之泪;南海局势的升级,使人热血涌升,陡升保卫主权之志;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使学生忧虑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忧虑人类的命运……

2.时事地理,功夫在课外

时事地理材料在课堂上结合地理教材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让其从地理学习中获得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能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4],但地理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内容无比庞杂,所以地理学习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地理教师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包括板报、橱窗、视频、网页、问答谈话、讲座等),抓住各种机会进行地理教育。而这些机会的获得,很多要借助时事地理来实现。

1999年,世纪之交,人心浮动,各种“灾变”、“灭世”之类的邪说沉渣泛起、甚嚣尘上。我联系了苏州青少年天文站来校进行天文普及活动,展出了大量图板,邀请该站梅苞站长做了一个专题讲座,有力地驳斥了封·丹尼肯《众神之车》中的灭世预言及其它异端邪说,晚上还进行了天文观测。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使国人对地震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为此,我专门给学生做了一个讲座——《假如地震敲你的门》,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江苏特别是苏州的地震情况、地震预防、应急的措施[5]。

2011年3月初,有学生向我问起“超级月亮”的问题。我当即指出,所谓“超级月亮”是指满月月相恰逢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情形。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月地平均距离为384400km,最远距离为406700km,最近距离为356400km,虽然说3月19日的月亮是过去19年里最亮的,但这种亮度变化肉眼根本感觉不出来,“超级月亮”也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不适[6]。实际上,所谓“超级月亮”不过是媒体进行科普宣传时玩的一个噱头。

3.时事地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宝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时事地理为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备选题目和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优良素材。

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对相关时事内容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校政治学科组形成了课前进行时事播报,时事评议的常规,今后地理课也拟借鉴这一做法,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搜集资料,剖析时事热点背后的地理背景。还想借鉴郑州四十七中学的做法,布置时事地理作业,从地理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关注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时事背后的地理问题,将政治与地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只是不时结合政治课的时事播报,点评、分析一下时事热点背后的地理问题。例如,最近几年南海争端不断升级,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不断侵占我南海海域,我抛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南海之争争什么?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第二节课进行讨论,明确南海之争一争主权,国土概念应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扭转国人重陆轻海地传统观念。二争资源,了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纠集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在我国传统的九段标志线内擅自开发海底石油,已达年产数千万吨的生产规模的事实;了解马来西亚抢占了我南沙群岛中的弹丸礁,改名为拉央拉央,修建了飞机跑道,建造了度假和潜水中心等现实。三争战略利益,了解南海海域是海上交通要冲,是多条国际海洋航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对打破第一岛链对我国的封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7]。

4.时事地理,地理课外活动的大舞台

时事地理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无尽的选题,还能为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的,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地理教育活动。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地理除了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外,有时还需动脚,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材料,以充实和验证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都离不开时事地理信息。

如我们在进行常规的天文观测外,还要对一些不时出现的特殊天象进行观测,如日全食、月全食、狮子座流星雨等,教师必须事先掌握有关时事信息,才能提前组织好,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

再如生态调查,太湖蓝藻的连年大规模爆发,曾引起了洗衣粉革命,促使洗衣粉从有磷时代进入了无磷时代。但洗衣粉革命后,太湖蓝藻依然年年爆发,为此,我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写成报告。

还有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如针对国内各大城市包括苏州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查,苏州的那

猜你喜欢
时事研究性学生
时事半月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赶不走的学生
时事政策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