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宗 周祖贻 李宇杰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药物,它们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变身“刺客”,“行刺”体内器官。其中又以肝脏、肾脏的受伤最为常见,因为肝肾恰好是人体解毒、排毒的重要器官,也是多数药物在人体内的必经之路,堪称人体的“化毒神器”。这就是常说的药物的肝肾毒性,也称药物性肝(肾)损伤。
相对年轻人,老人往往患病种类更多,所需药物的种类也更多,但老人肝肾功能下降,“解毒”能力减弱,加之自身身体素质也有下降,所以受伤的几率更大。更不幸的是,在他们常用药物的说明书中,未标注肝肾损害的屈指可数。因此,药物的肝肾毒性,是老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们应如何化解呢?是顶着风险继续使用,还是赶紧换药?能不能兼顾安全、有效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疾病已上升为全球死因的第五位,其中又以老年性肝肾毒性为最多。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0%~20%;因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肾损害,约占住院患者的10%~15%,特别是年老体弱、身患多种老年病者。
如果肝肾毒性只在不合理用药时才会出现,不会如此可怕,事实上,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即使你正常用药,也未必能高枕无忧。
下面我们将分西药和中药分别介绍。
伤肝西药篇
一般所说的“伤肝药物”,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即使给予正常剂量,也可能出现肝损害的药物。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是指药物干扰或阻断肝细胞的某项重要代谢途径或胆汁排泄功能,从而引起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或淤胆表现(如郁积性黄疸)。
药物伤肝,大致有五种手段,包括:直接伤肝、间接伤肝、引起过敏反应、引起特异性体质患者代谢异常及引起肝药酶改变,其中引起肝药酶改变是最常见的伤肝方式。老年人因器官衰老、退化,特别是代谢、解毒和排泄的肝肾功能,用药后吸收、代谢缓慢,药效延迟,排泄减慢,毒性增加,即使用同一剂量的药物,也比青年人更易中毒,用药全过程中更要谨慎。
药源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形式多样,有时与病毒性肝炎往往难以区别。其发病初期往往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和纳差等,甚至有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症状。对医生来说,患者如有肝病和黄疸,要详细询问其服药史,如对黄疸的病因诊断不太明确,或原有诊断、但又有些现象不能完全解释时,则为药源性肝病的可能性更大。
常见的伤肝药有以下几类——
全身性麻醉药如乙醚、氯仿等。可引起肝细胞慢性、弥漫性损害,严重者小面积坏死,血中谷丙转氨酶(GPT)升高等。
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和磺胺类等,都可诱发过敏反应。其中四环素类造成肝脏毒性过敏反应。它们还可引起胆汁郁滞型或肝炎型或混合型的肝损害,导致GPT升高、郁积性黄疸及肝脂肪浸润等。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消炎痛(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等,它们都可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胆汁郁滞型和肝炎型病症,临床上称为“阿司匹林肝炎”,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黄疸严重、GPT升高,其症状类似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只是血液中查不到肝炎病毒。
抗癌药类如6-巯基嘌呤(6-MP)、氨甲喋呤(MTX)、氮芥和丝裂霉素(MMC)等。大多数抗癌药因其本身具有“细胞毒性”,故在肝脏中代谢、解毒时,对肝脏的毒性就更大。长期应用后,先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继而出现肝脏损害,如黄疸、GPT升高、脂肪肝、肝细胞空泡变性、门静脉高压,甚至肝腹水、肝昏迷,严重者致死。
某些减肥药如今社会上许多减肥药,常常违规掺加含泻药、利尿药成分的西药等。如果盲目随意加量,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及肝损害等。
神经系统药物如安定类、氯丙嗪、奋乃静和苯妥英等,可因过敏反应而导致肝炎型或胆汁郁滞型肝损害,有的因肝药酶诱导而引起肝损害,轻重不一。如氯丙嗪导致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伴乏力、恶心和上腹不适,黄疸为阻塞性,皮肤奇痒,伴有皮疹;严重者导致胆汁型肝硬化,远期疗效较差。
睾丸素类雄激素如甲睾、丙睾等,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病,但久用可致肝细胞癌。康力龙(司坦唑醇)等蛋白质同化激素可致肝损害,久用则可致药源性肝病,甚至肝癌。
另外,降压药甲基多巴、降糖药D-860和优降糖、抗凝药肝素和双香豆素、利尿药双氢克尿噻和利胆酸、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药源性肝病。
警惕老年性药源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首先是老人用药前应全面考虑,权衡利弊,切忌胡乱用药,更忌长期应用某一种药;其次是用药时应少品种、小剂量、短疗程、勤更换;再次是用药过程中加强观察,尤其应定期监察检查肝功能指标,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及时补充营养(多糖、多维生素和高蛋白饮食);重症患者应用皮质激素,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若用透析和换血疗法,效果更佳。与此同时加服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维丙肝、肌苷、胆碱和能量合剂等,以促进肝细胞修复。
伤肾西药篇
肝脏只是初步解毒,本质上毒还在体内,要让它远离人体,还需要肾的帮忙。肾脏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它可以产生尿液,并将有毒物质送出体外。
与肝一样,肾脏也是容易受伤的器官。临床上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很多,如滥用药物、长期失水、饮水不足、细菌感染、免疫性疾病(如肾盂肾炎)和疾病损害(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等,其中滥用药物是罪魁祸首。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和排泄器官,绝大多数药物最终都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在排泄过程中,经过肾脏的过滤和“浓缩”作用,水溶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尿液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80~100倍。肾毒性药物也不例外,如此高浓度的药物长时期滞留在肾脏,对肾脏的伤害和破坏就可想而之,长期大量用药,必然导致药源性肾病!
最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如常用的百服宁、白加黑、康必得、康泰克、泰诺、感冒通和感康等,这类药物虽然药名不同,但大多以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为主要成分,若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毒副作用“叠加”,很容易引起药物性肾损害;其次是各种大分子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和万古霉素等)、多种抗癌药物(如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呤、5-氟尿嘧啶、光辉霉素、丝裂霉素-C和亚硝基脲类)等,若用药种类太多、剂量过大,就会加重肾脏排泄的负担,导致肾功能发生障碍。
导致药源性肾病的相关药物还有降压药(主要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3类)、磺胺类、造影剂(主要是碘)、重金属(如汞、铅、砷、镉和铋)等。
药源性肾病以预防为主,平时不滥用药物,即使是非处方药物也不滥用,特别是慎用解热镇痛药、抗炎药和抗生素药物。大多数药物为酸性药,在正常的酸性尿液中易损害肾脏和泌尿系统;可加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片,以碱化尿液,增大药物的溶解度而使药物顺利排泄出。平时还宜适当多饮水,以促进体内毒物和代谢废物的排泄。
>> 小知识
肾脏的三大特点
一是特别能“吃苦耐劳”,即使有部分损伤、或轻微病变,往往不表现出来。
二是代偿性大。人体正常时,参与工作的肾单位只约占1/3,故健康人可捐献一枚肾脏仍基本能正常生活;当任务增加时,肾单位会主动加大“工作量”而完成任务(药理学称为“代偿”),而暂时不出现症状、但已埋下隐患。
三是与肝细胞不同,肾单位不能再生,损坏1个就少1个。
小贴士
小心“解热镇痛药性肾病”
肾脏病中有一半以上是滥用药物引起,其中尤以解热止痛药(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的滥用最为明显,这很可能导致“解热镇痛药性肾病”,由肾功能不全发展成肾功能衰竭,表现为:两腰酸痛、浑身乏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尿痛、尿频尿急、无菌性脓尿或血尿,关节痛,肾功能不全和血糖升高等。
预防此病,应注意以下4点——
(1)对症用药。必须是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和月经痛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其他疼痛需先辨明原因。
(2)5天为限。解热镇痛药对发热和疼痛治标不治本,所以用药最多不超过5天,如未见效请去医院,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加重肾损害(也包括肝损害)。
(3)单一用药。避免某一成分重复、加倍使用,毒副作用成倍增加。服药期间禁酒。
(4)掌握用药时间。解热镇痛药宜在餐后服用,切忌空腹服用,否则加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应,严重者可致胃出血、胃穿孔。
中药篇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西药这也伤肝,那也伤肾,危机四伏的,为什么不改用老祖宗留下的中药瑰宝呢?药效可能稍显不足,至少安全嘛。
其实这是个错觉,药物的肝肾毒性是个“世界性难题”,中药也不例外。虽然不少中药药性温和,甚至可以煮在饭里、熬在汤中食用,但有毒的中药、有伤肝伤肾作用的中药并不少见。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是毒性强弱大小的问题。比如常用的补益药,都是一些有补益作用和平和的药物,毒性小,所以一般不会显现出来,对肝肾也没有什么损害。在老年人常用的药物中,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肿瘤、疮疡疔疖等疾病的药物大多是用祛风、除湿、散寒、舒经活络、行痹止痛、消肿散结、消积止痛等药物,这些药物大多数都存在一定毒性,也就是说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
伤肝伤肾中药,多达60种
目前最常用的中药大约有400余种,这些药物中毒性较大且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有60余种。
比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包括黄药子、雷公藤、汉防己、蝎子、斑蝥、蛇类药、夹竹桃、桑寄生、川乌、草乌、马钱子、苍耳子、半夏、木通和艾叶等;用于肿瘤病患者的药物,主要包括穿山甲、蜈蚣、蟾蜍、丹参、莪术、七叶一枝花、川楝子、白及、砒石(现一般不用此药)和蒲黄等;用于疮疡疔疖、咽喉肿痛的药物,主要有黄药子、雷公藤、番木蟞、青黛、雄黄、合欢皮、马钱子、黄藤、蒲黄等;常用于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大黄;常用于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荆芥、防风、细辛、杏仁、苦杏仁、商陆;常用于老年性心脑血管系统的附子、蟾蜍;常用于老年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地榆、半夏、丁香和巴豆等;用于泌尿系统的雄黄、马兜铃;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的细辛等;均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注意。
肝肾毒性,四法化解
平时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如何规避这些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呢?其实中医早已做了很多补救工作。
一是中医用药时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君药虽有毒,但因是主药,一般不能更换,这时可以通过佐药制约君药毒性。如马钱子、木通有较强毒性,但如在方中加入甘草、生姜或红枣,则可以制约其毒性;又如大枣,常与葶苈子同用,就是用大枣的温和特性制约葶苈子的烈性。
二是对有毒药物可以先煎久熬,或是烊化、另炖、另煎、冲服等方法,减少毒性。如川乌、草乌、附子、半夏一般都要求久煎、先煎。对一些有毒矿物质药物,也应久煎。
三是可以用炙(如醋炙、酒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的方法加强药性、矫味或减毒等作用。如对肝肾有毒副作用的三棱、莪术、芫花、商陆,醋炙后,活血祛淤、解毒、缓和泻下作用增强;酒炙大黄能改变药性;酒炙乌梢蛇能矫味和降低毒性。
四是需要使用毒性药物(如朱砂)时,由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使用中密切观察或做相关检查,一旦发现对肝肾功能有损害应立即停药。另外,一些中成药也含有某些毒性药物,如六神丸含雄黄,排毒养颜胶囊含大黄,“三宝丹”、朱砂安神丸含朱砂,蟾酥丸含蟾酥、雄黄、朱砂,等等。
如果患者本身肝肾有疾病、身体虚弱者,使用时也可以小剂量或改用其他毒性小的药物替代。如大承气汤中的君药大黄,可以用熟大黄或番泻叶替代,这样泻下功能就会缓和一些;再如用于急救的中药“三宝”——至宝丹、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它们所含朱砂是方中镇静安神的主要药物,但有蓄积中毒的弊端,对肝肾有损害(现已少用),如作为处方用药,可以改成同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龙骨、牡蛎,但毒副作用大为减轻。
特别提醒:如患者本身已有肝肾功能不全,最好不用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