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斌 张令兰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实践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深入,碳金融具备了进一步实施的条件,而碳金融的融资载体还处于探索中亟待完善,构建乡镇企业的碳融资载体成为了乡镇企业低碳化转型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为将原本虚体的绿色环保概念转变为有形的融资实体,需要从挖掘碳汇资源入手兼顾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业碳交易品的融资载体的创新;引导碳金融进入乡镇企业开发循环经济、绿色物流供应链,加大低碳技术的交易量;通过开发低碳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低碳产业的融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
关键词:碳金融;乡镇企业;融资载体;渠道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碳金融是伴随低碳经济运行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做融资支持的一系列的金融活动。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一般处于碳排放量较低的农村地区,较城市大中型企业拥有绝对的低碳环境优势。因此乡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目前的经营情况、资金的持有状况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预测,率先向产业的低碳化迈进,而为实现这一突破性的迈进转变,利用乡村环境赋予的碳拥有量的优势和国家对低碳融资的政策的制度支持,建立碳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利用政策支持的碳融资并降低融资成本。因此碳金融渠道的选择成为了乡镇企业能否突破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碳金融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渐发展,作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体制也伴随着衍生出现,碳金融的发展成为了实施低碳经济的又一种运营支撑。碳金融即碳融资,是指围绕限制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的所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碳金融将碳物质看作为一种远期的期货产品,通过生态绿化需求市场实现融资交易。目前在碳金融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了碳减排的直接贷款、碳减排项目融资、碳交易融资和银行信贷等几个融资方案。碳金融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碳金融的本质是一种金融活动。碳金融是以限制各种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手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单位可以通过减排项目筹集一定数目的资金,高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资金购买排放指标。第二,碳金融的发展本质上是以碳为核心的交易活动。当前碳金融的发展主要按照两种模式,一是以国际协定为基础的碳金融模式,二是以自主承诺为基础的碳金融模式[1]。前者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协定的碳减排总量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发达国家承担一定的减排任务,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较高,碳的排放量也就较高,通过自身节能减排很难达到国际协定的标准,需要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后者是一些没有承担国际减排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常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较低,是二氧化碳的额度的供给方。发达国家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额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形成了以碳为中心的交易活动。第三,碳金融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碳金融的起源是两大国际环境公约:(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全球范围内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过高排放和控制气候变暖的步伐而制定的国际合约。每年举行一次缔约大会,就每个时间断的气候变化出一个适当的政策规定。(2)《京都议定书》是以法规的形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各个参与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都予以严格的规定。碳金融基于这两个环境公约兴起,金融活动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保护环境。
二、我国乡镇企业碳融资存在的束缚和困难
我国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常规融资条件下,我国乡镇企业的贷款由2008年的7 45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 029亿元,增加了近1 600亿元[2]。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的增加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009年,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3 532亿元,同比增长10.78%,高于全国GDP增幅2.1个百分点;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9.8万亿元和营业收人3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3%和10.57%;实现利润总额22 879亿元,同比增长10.09%[3](见表1)。但与常规融资相比,乡镇企业实施碳融资会有更多的束缚和困难。
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受专业人才不足的限制;另外,乡镇通过碳金融的方式对开发低碳技术建设项目进行项目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乡镇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会存在对市场的预测不够充分、对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等实际问题,项目前途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的低碳化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如大量的低碳设备与设施的购建,而在碳融资时金融机构会对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能力、融资的期限、融资的成本、资金使用的自由度和融资的规模等等因素进行考虑,乡镇企业所花费的融资成本会很高。较大的投入和较高的融资成本让乡镇企业望而生畏,因而放弃碳融资的机会。
三是考虑碳融资的机会成本会,乡镇企业的动力不足。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以小型的工业为主。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3 532亿元,其中近70%是由工业创造;2008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已经超过85%,产值比例也将近60%;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将近不到70%的乡镇纺织企业,实现了全国纺织业67%的总产值,如表1。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碳融资的大量投入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很多乡镇企业更愿意固守传统的产业,对于利用碳融资没有积极性。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碳金融平台,促进碳融资规模的壮大
乡镇企业要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必须要有碳计量和检测的技术,同时要经过第三方的审核和规范碳金融市场的秩序。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额度卖家,但我国碳交易的市场几乎处在“零”的状态,碳交易却依赖国外交易平台。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尝试构建碳金融平台。2008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2010年,上海能源交易所的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自愿减排的交易平台,通过不断完善将具备和国际机构接轨的能力。201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2011地坛论坛”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碳交易平台,并估计到2015年建成中国第一个碳交易平台。2011年1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碳市场的建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扩大的融资规模,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碳金融平台,来促进和规范其发展。
四、构建我国乡镇企业融资载体的可行性渠道
乡镇企业处大都处在乡村和城市的结合处,相对于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而言,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借助碳金融的思路,创建碳交易产品运行载体,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将原本虚体的绿色环保概念转变为有形的融资实体,这种融资载体可为进行低碳交易和碳融资项目构建抵押、质押的标的物。
(一)挖掘碳汇资源,创新农业碳交易品的融资载体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发达国家都在争先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高度重视碳汇市场的发展。所谓碳汇交易,就是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二氧化碳的减排或吸收,向有需要的地区和国家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指标。碳汇是发达国家地区为抵消减排任务而进行的一种虚拟交易,不是真正的把空气进行打包出售。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地理条件和涉农产业等特色资源,创作碳汇资源和融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
1.发展植树造林产业,创造森林碳交易品。据中国林业局统计,我国的目前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95公顷,蓄积量达到137.21亿立方米。据不完全估算,这些森林碳储量达78.11亿吨。可见森林的碳储蓄量的还是很高的,这给乡镇企业通过植树造林提供了更多的碳汇资源。乡镇企业通过发展植树造林,创造碳交易品,构建融资载体。一是林木是通过真实的吸收二氧化碳而实现的减排,乡镇企业可以根据筹集资金的数目和碳交易的价格,来确定植树造林的数量(林木在一定成长阶段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基本上是不变的)。由于植树造林与工业节能减排相比具有价格和低成本开发的优势,因此通过造林可以实现每吨大约需要60多人民币的碳汇交易额,而要通过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成本大约是碳汇造林的10倍。乡镇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发展经济林来构建融资载体,以增强金融机构的的融资信心。二是以碳汇造林形成新的产业链。碳汇造林是包括从种子的栽培到苗木的供应、肥料施用、林业设备等一列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形成乡镇企业的一个产业链条,乡镇企业可以在链条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融资支持。
2.构建草坪和花卉碳交易品载体。据统计,北京花卉市场每年花卉的成交额一般超过40亿元,中国的花卉市场呈现出每年20%增长的趋势,一些有净化空气作用的花卉、草坪的需求更是异常旺盛。由于花卉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园林人员的护理,所以他们更容易选择租赁业务来满足短期的需求。鉴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富裕的、成本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花卉、草坪的培育,并形成规模生产具有特色的花卉、草坪培育基地。由于花卉和草坪的培育有培育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可以满足乡镇企业短期融资的需要。乡镇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花卉和草坪的直接输出(以直接出售或者租赁的形式)或碳汇交易,实现碳交易品的直接融资。利用这一载体优势可以延伸和扩大花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管理。
3.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到加工过程,发展农业有机交易品。农作物可以通过天然的生态功能——固碳功能,来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标。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些高碳的设备和肥料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过程,土壤的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农业地区已经变成了“碳源”的基地。我国目前大约有18亿亩的耕地资源,拥有广阔的有机交易品来源。根据有关报道,有机产品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农业产品节约大约40%,同时价格却比传统农业产品高20%-50%左右。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一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无机生产要素(主要是肥料和农药)的投入,实现减排的同时提高资源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发挥有机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有机原料不需要人工的合成过程,避免了无机肥料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注重引入高固氮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固氮效果。四是利用低碳技术,尽量减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二)引导碳金融进入乡镇企业开发项目融资
乡镇企业的低碳模式项目融资是指乡镇企业通过建设碳减排的项目,并以该减排项目本身或者该减排项目所在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未来收益或其他与项目有关的资产和权益作为抵押的取得融资的一种模式。我国乡镇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开发项目进行融资。
1.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建设低碳项目进行融资。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和能量单向循环的经济而言,它强调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再循环利用。乡镇企业以靠近原料基地的地理条件优势,建设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来进行项目融资。
2.以绿色物流供应链为基础建设低碳项目进行融资。这是一种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它们的贸易关系进行融资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其实质就是借助核心企业的良好的商誉和信用水平给上下游企业融资。绿色供应链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应用到整个物流和供应链(采购原材料、产业设计、制造、交付)体系中[4]。低碳物流是在物流作业环节(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流通加工)和物流管理过程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改进整个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供应链上的低碳化[5]。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这样可以促使整条供应链高速的运转,提高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到其中的乡镇企业也借此机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同时,核心企业一般都运营稳健,对处于供货商地位的上游企业付款期限明确规定且有符合规定的合同来保证,银行可以根据对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审核来对决定是对上游企业的授信。这样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审核来融资。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银行要把物流链的低碳排放量作为授信审核的重要参考标准,这关系到整条物流链的稳定和核心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降低信用风险。
3.以低碳技术为指导建设新能源项目扩大融资。低碳技术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应广泛应用乡镇企业的低碳化运行中。而作为碳交易的载体,各类型的低碳技术拥有不同的融资条件。第一,低碳秸秆技术。秸秆是乡镇企业最容易获得的材料,目前秸秆的处理方式还是以焚烧为主,这直接提高了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量,造成了灰霾天气的频繁发生,致使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廉价的秸秆,以低碳秸秆技术做指导,开发以秸秆利用的项目。第二,太阳能无碳技术。我国具有尤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绝大多数地区的日辐射在4wkh/m2。同时太阳能的成本很低,无污染被称为“无碳资源”,可以被循环利用。针对乡镇企业资金较少,可以选择发展太阳技术代替传统的煤炭等原料为温室提供能源,较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可以根据已经具备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太阳能发电类型(如塔式、槽式、碟式、太阳能热气流和太阳能池热发电[6])。总之,引导乡镇企业进行项目融资,就是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使乡镇企业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循环经济项目、绿色物流经济项目、先进低碳技术项目之中,然后通过这些项目进行融资。
(三)引导乡镇企业进入低碳旅游行业进行融资
随着GDP的不断增长,以“无烟”工业著称的旅游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地升高。据统计,2011年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在已经占到了约5% -14%[7]。低碳旅游是把低碳的概念贯彻到整个旅游过程中,包括吃、喝、住、行、购、娱都体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节约化使用,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我国乡村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发展低碳旅游行业是乡镇企业一个很好的商机。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低碳旅游项目。相对于城市喧嚣的环境,乡村地区的一些树林、湿地、池塘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的旅游资源,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稍微进行改造,使之形成具有保护植被、以自然环境和生物体为主的高碳汇旅游基地,将旅游项目创造为低碳融资的载体。二是建设低碳的旅游周边配套设施。低碳旅游不是仅仅旅游环境的低碳化,它要求周边设施也要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如建设旅游公共交通设施、提供环保型交通工具。三是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生产项目建设,根据当地的特色,选择加工具有碳排放量较低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乡镇企业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配套设施的建设、旅游产品的生产等,将低碳的理念灌输其中,即创造碳汇资源,有构建融资载体,是一条新的碳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亮,伍庄.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1(5):107-110.
[2] 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2010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王国文.低碳物流和绿色供应链:概念、流程与政策 [J].开放导报, 2010(2):37-53.
[5] 李蜀湘,陆小成.中国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0(2):27-30.
[6] 陈静,刘建忠,沈望俊.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综述[J]. 热力发电, 2010(4):17-22.
[7] 刘笑明.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研究[J]. 商业研究, 2011(2):175-179.
(责任编辑: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