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政治经济学分析

2012-04-29 14:47何磊
商业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可能性现实性金融危机

摘要: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经济的强制平衡,对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是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及其趋势不可或缺的方面。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和著述中对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等问题多有涉及,特别是对金融危机生成的制度性特征,金融危机生成与爆发的理论逻辑等问题作过深入探索,他指出金融危机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不仅是经济过程内在矛盾深化发展的结果,而且还是一定环境条件的产物。

关键词:金融危机;可能性;现实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金融动荡也在不断发生。从墨西哥金融体系的崩溃到东南亚金融系统的多米诺骨牌瘫塌,络绎不绝的金融危机无一不给世界各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剖析,探讨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以期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如何规避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有所启示。

一、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危机理论是在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中建立的。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李嘉图、萨伊和瓦尔拉斯等人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的状态,货币只是进行交换的媒介,否认资本主义市场存在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分析,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和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市场金融、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前各种经济形态生产的基本区别。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获得价值的增值而不是使用价值,是货币或财富的增加。经济运动过程也与以往不同,以往是由物到到货币再到物的过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产业资本的运动方式,从起点到终点都发生了变化,它的起点是货币资本,中经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实现价值增值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的循环过程,其循环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G-W…P…W-G,其中G-W是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W…P…W是第二阶段,即生产阶段; W-G是第三阶段,即销售阶段。产业资本要实现周而复始的顺利循环,必须要三大职能资本在时间上连续进行转换,在空间上同时按比例分配在三个阶段。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首先,商品买卖分为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使货币与商品的相互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从而使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危机是使两种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过程强制统一的形式。其次,资本主义银行的出现,信用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买卖中商品与货币相互转换时间的差异。因为信用的存在可以使同一笔货币多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果某一个企业出现支付问题,则很可能会波及其它相关联的企业或信用机构,从而引起社会支付链条在许多点上的中断,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生成的现实性

当然,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一书中提到:“现实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涌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1]。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既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基本线索。促使资本主义危机生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是以其所包含的社会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则可获得超额利润,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各个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单个资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加快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另一方面也包括资本的联合与兼并。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改变资本构成、增加不变资本而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的比例或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劳动成本。结果是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迅速增长,劳动者贫困的积累,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化。二是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时,经济危机随时都会成为现实。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2]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3]。就是说,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借助于商品买卖中商品与货币相互转换时间的差异,信用可以使同一笔货币多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掩盖了生产过剩的事实,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开始紧缩。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4]。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5]遭到破坏的时候,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危机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

综合上述,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核心内涵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形成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形成了除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根据这个内涵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危机理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得到了完整的展开。马克思认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6]。以马克思的视野来看,“监管缺位”、“政策失误”、“金融创新”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危机的表面现象,拿这些表面现象说明危机的根源,掩盖了危机的真正原因[7]。

三、理论逻辑的现实检验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然而,在资本雪球不断滚大的同时,社会中两个阶层的分化也愈来愈大:一边是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积累;一边是贫困在多数雇佣劳动者手中积聚。这种财富上的两极分化表现在社会生产运动中就是:一边生产规模在无限扩大,一边购买能力在相对缩小。正是这种生产规模与购买能力的非均衡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运动的中断,即危机爆发。但近年来,资本主义在生产能力扩张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为了刺激消费,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推出了次级抵押贷款,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群众以透支未来的形式提前消费。表面上看,这种零抵押、零首付、低利息的金融创新方式将美国的房产及其他商品市场推向了繁荣。然而,“透支消费”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短短的几年间,美国房产市场泡沫就开始膨胀。在房产市场泡沫高强度膨胀的情况下,美联储只好收缩货币政策,调高利息率。利息率的连续上调最终使得次级贷款债务人彻底失去了偿还能力,违约率伴随利息率不断增加,多家次级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美国股市应声大跌,并波及亚洲股市,美国金融机构被动收缩,金融危机爆发。如此,金融危机的根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次贷危机的病症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打击;未来预期的悲观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透支的起因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内生的制度性矛盾。

四、结论及对中国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点思考

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百年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面前,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古典经济学家对此束手无策。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著作中,凯恩斯提出了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解决的办法是政府干预。也正是这本著作的产生使资本主义从垂危中得以“康复”,遗憾的是,虽然凯恩斯提出的 “有效需求不足”几乎接近了马克思的危机根源理论,但他在最关键的一步却仍然没有超越庸俗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把“有效需求不足”归结为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危机以新的症状再次向资本主义发难时,凯恩斯经济学在新危机面前已是力不从心[8]。古典主义的继承者——新古典主义取代了凯恩斯主义跃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导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然而正是新古典主义的“自由”主张酝酿了新世纪的次贷危机。面对危机,西方社会试图再次把求助的手伸向了凯恩斯主义。然而,刺激需求对于缓解危机的深化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彻底消除危机,而且会给经济发展埋下更多的隐患。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这种“透支消费”的方法会导致经济矛盾的进一步深化,可能不仅刺激需求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会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总之,无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还是“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引起的次贷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就始终无法避免重蹈覆辙、走出经济动荡的怪圈。

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市场化改革取向的不断深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必须树立金融危机的防范意识,密切注视国际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的各种动向及其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我们应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取向层面不断创新,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

第一,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危机。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资产及其运动体现。现代经济活动需要借助货币及多种金融工具,以实现交换结算及资产转换。金融中介工具的发展,使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积累,虚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因为虚拟资本具有独立于现实资本的运动形式,就以为它可以远离现实资本无限制的运转,而无视他只不过是现实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纸质副本)。金融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归根到底是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资产泡沫早晚要破灭。

第二,加强对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构建系统的信用体系。金融危机告诫我们,虚拟经济的产生和积极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是互相配合而不是相互替代或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加强对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信用体系系统的构建,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这种市场的调节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大部分资本家愿意把他们的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那么,结果会是货币资本大大贬值和利息率惊人下降;许多人马上就会不可能靠利息来生活,因而会被迫再次变为产业资本家”[9]。

第三,强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监管者应当及时地评估金融创新的潜在风险,审慎地对待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它虽然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风险流动起来,进行分散和转移,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的。远离实体经济而又超脱的金融创新,使延伸了的金融链条变得脆弱,酝酿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在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吸取美国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建立金融创新的监督控制激励约束机制。金融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防止盲目过度创新。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也要不断创新,将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置于可监控范围之内[1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8.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8.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9.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5.

[5]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5.

[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7] 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8(11).

[8] 邱晖.重新认识凯恩斯革命:基于时间维度的处理[J].商业研究,2011(11):180-185.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24.

[10]惠宁,何磊.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势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9(6).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ing:Political

Economics Analysis

HE Le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The financial crisis is reality comprehensive of all the contradictions and mandatory balance of economy in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runn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to explore an integral aspect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operation and its trend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 more involved of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ion in his economics manuscripts and writings, especially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t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ed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issues such as depth explore.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by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the reality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the product of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possibility; reality; r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

(责任编辑:严元)

猜你喜欢
可能性现实性金融危机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