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芝被休官宦求亲原因探微

2012-04-29 14:35:36薛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弃妇含泪兰芝

薛莲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在刘兰芝“自请遣归”,即被休之后,有这样的叙述:“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在我们的印象中,被休的女子似乎是备受冷落的,而课文中兰芝被休后官宦却接二连三来求亲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就尝试着从现实性、文学性、思想性三个方面来探索一下其中的细微之处,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一、探现实性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在汉代,世人并没有对被休、改嫁或死了丈夫的女子冷眼相对,给他们套上“不贞洁”、“扫帚星”等污蔑性的帽子,而是给予她们未嫁女子一样的权利,或者说在人们心中根本就没有“嫁”或者“没嫁”之区别。

那被休的女子为人所不齿,又是哪个时代的事情呢?

唐代社会政治的极大开放和物质的极大繁荣,促进了文明程度的发展和人们心理的开放。唐代妇女可以离婚,可以改嫁,婚姻制度极度开放。正因为唐代婚姻极度开放,故为理学家朱熹所鄙夷,“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之礼。”理学家们极力鼓吹妇女守节,“一女不事二夫”、“妇无二夫”“从一而终”的伦理观从上层社会逐渐深入民间,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所接受,寡妇再嫁已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所耻。至明清时期,节妇烈女数量急骤上升,明代有记载的节妇达27000余人,清代仅雍正前就有9400余人。明、清以后,不仅颂扬寡妇守节,而且不断出现以身殉夫的残酷事例。

以此看出,我们观念中的“谈休、再嫁色变”是宋代以来才有的印记,这种观念曾经根深蒂固,甚至一直到现在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致使让我们以为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所固有的轨迹。

不幸的兰芝没有生在宋代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不等兰芝自己“赴清池”而死,世人的吐沫就把兰芝淹死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折射,汉代相应宽松的婚姻制度为兰芝被休后有官宦人家接二连三来求亲提供了可能性。

二、探文学性

《孔雀东南飞》所记述的虽然是真人真事,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使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女子被休再改嫁不被允许,或者即使允许但当时并没有人家向刘家提亲,作者也可以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添加这样的情节。在本篇中求亲这个情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衬托兰芝之美。

刘家无权无势,更无钱财,兰芝又是被休之女,但兰芝貌若天仙,作品就是用“求亲”这个情节,让县令、太守放下官架子为自己的儿子求亲来衬托兰芝之美,此手法的应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进一步塑造和丰富了人物。“求亲”情节的设置不仅表现了兰芝外在美,更重要的是表现兰芝的内在美。作为县令或太守,肯定经过多方打听,又多方求证,最终证明兰芝不仅不“无礼节”“自专由”,而且还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子:孝顺,贤惠,识大体,明大义,最能胜任他们的儿媳妇角色,所以他们才会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希望迅速赢得新妇归。

但就是这样的女子也被焦母以一个莫须有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理由打发走了,而做儿子的却不能对母亲有所反抗,只能委屈一心爱着的那个女人。焦母的专横、一手遮天,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这正和当时赋予父母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汉代背景相吻合,封建家长制残害了许多青年的幸福,埋葬了许多追求好梦的青年,此文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度。

2.体现了兰芝忠于爱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悲剧作铺垫。

“县令遣媒来”时,“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从年龄上看,兰芝“十七为君妇”,后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其时兰芝二十岁左右,和“年始十八九”的他正相合。从身份来看,县太爷家的三少爷,虽然兰芝不一定看重夫家的地位,但地位高总不一定是要排斥吧。从三少爷自身来看,“窈窕世无双”,“便言多令才”,按一般的情况县太爷的儿子的综合条件(地位、经济、前途等)应该比焦仲卿好。

但兰芝含泪拒绝了。含泪并非忍痛下决心,而是对母亲的一句“汝可去应之”的委屈,对和仲卿的“结誓不别离”那段爱情的难忘,还有对家人是否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的伤感,故兰芝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等待仲卿至死,在兰芝的心中,对仲卿的爱超过县令的地位,超过世无双的贵家子,超过一切。

“太守谴人来”时,了解女儿心事的母亲替女儿挡了驾,但阿兄的“怅然心中烦”让外柔内刚的兰芝知道,兄家是呆不住了。于是她仰头答道“登门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于是她含泪作嫁衣,最后含泪赴黄泉。她用自己的死应诺了自己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兰芝用死捍卫了自己爱情,用死反抗了封建的礼教和家长制,兰芝的身上闪烁着爱情和人性的熠熠光辉,这种光辉至今依然璀璨如昔。

如果没有“求亲”这个环节,小说的跌宕起伏又从何而来?那故事情节又如何发展呢?难不成就让兰芝这样寂寞而又无奈的等着,一直到死?换句话说,这个情节的安排,实际上为兰芝的死找了契机,它成全了兰芝为爱殉情的壮举。

三、探思想性

再仔细思考探究,我们又能从文章的构思中,体会到作者的拳拳之心。对那个社会、社会中发生的一切罪恶,作者充满了厌恶、愤怒、排斥,但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又能做什么呢?也许他看到过弃妇的泪流成河,目睹过弃妇无助哀伤的眼神,感受过弃妇所遭受的冷落和白眼,以及后半生凄楚非人的生活,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作者本身也许就是一个弃妇。但对此,他无力回天。于是就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他要让弃妇美丽起来,让人们对待弃妇的态度端正起来,弃妇可以凭借自己的贤惠、知书达礼等美德赢得人们的喜欢和尊敬。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他让高高在上的县令、太守来替儿子向弃妇求婚。这里有对现实的嘲讽和反抗,也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后代的许多作品中都采用了这种写法。作者想“惩恶扬善”,但又苦于无力回天,于是就在作品中用一种浪漫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这是文人唯一能做的事。

我们常说知人论世,而实际上,对待文学现象也应该做到“知人论世”,用一种眼光看通史是不合理的。文学又有自身的写作规则,鉴赏时也应该把这些规则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文学现象有一个合理而又完整的解释。

猜你喜欢
弃妇含泪兰芝
《找不同》上月答案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
清明为父上坟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长江丛刊(2017年6期)2017-11-25 01:41:56
Blooming Air春风轻舞,妆彩飞扬
女友·家园(2017年5期)2017-05-26 11:55:23
一位妈妈的含泪讲述:孩子发烧当心川崎病!
妈妈宝宝(2017年2期)2017-02-21 01:21:04
兰芝LUCKY CHOUETTE时尚定制版
女友·家园(2016年10期)2016-11-10 19:56:36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53
兰芝发布最IN试妆APP《K妆美人镜》
女友·家园(2016年6期)2016-08-09 20: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