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根众 王健
摘 要:机械深松是一项改善土壤理化性能、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先进抗旱耕作技术,研究山东省土壤机械深松技术发展历程,分析技术发展制约因素,梳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技术应用建议,推进全省机械化深松技术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全省粮食持续生产能力。
关键词:土壤耕作;机械深松;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3.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1-0137-04
深松技术是利用深松铲疏松土壤,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深度,适合旱地农业的耕作技术[1]。深松可熟化深层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强蓄水保墒能力[2],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完成机械深松480×104 hm2(其中小麦玉米两作区2933×104 hm2、棉花733×104 hm2、花生80×104 hm2、大豆153×104 hm2、甘薯233×104 hm2、黄烟12×104 hm2),适宜土壤全部作业一遍[2],时间紧任务重。回顾山东机械化深松技术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正确应用机械化深松技术,对又好又快地建设山东省机械化抗旱耕作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机械深松技术发展历程
11 旱作农业开发阶段(1989~1999)
1989年,山东开始机械化土壤深松试验,1992~1999年,实施了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在全省大力推广整平深耕、秸秆还田、小麦沟播等技术,推广了“深松整平多蓄水,耙耢镇压保住水,小麦沟播用好水,抗旱品种耐缺水”的农机农艺生产体系。同时,研发玉米行间深松机械,并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提高了对土壤深松重要性的认识,初步掌握玉米行间深松的技术操作要点,推动了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发展,全省土壤深松面积初具规模。据统计,1999年全省28个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