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社会中的拜考神现象

2012-04-29 12:39刘静
科教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魁星文昌崇拜

刘静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崇拜对象,世代传承,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灵魂、自然神、图腾、生育神、祖先神、行业神等。民间信仰不仅有特定的思想活动,还伴有行为方式,从事预知、祭祀、巫术等活动。①所有的民间信仰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带有相应的功利性。古代科举制度关系到人的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对个人的命运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人生转折。除了寒窗苦读,还在心理和行为上崇拜文昌和魁星,以祈求金榜题名。当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压力的增加,学子开创出一种新的膜拜形式,即利用网络媒介,以文字与图片为中介膜拜“考神”。从古代文人士子崇拜文昌和魁星,到当代学子膜拜考神,这种变化是经历时间的积淀,是原始的民间信仰在民众内心的残留,两种膜拜现象的实质是同一种民间信仰的不同形态。本文从仪式活动、传播方式比较两种拜考神的模式,其次分析两种模式异同的原因,最后认为网络拜考神是一种新的民间信仰,虽然崇拜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实质仍然一种民间信仰,拜考神的两种模式是对文昌神、魁星崇拜的继承与发展。

1 两种崇拜模式比较研究

1.1 仪式活动比较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活动,在民众心理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制约着民众的行为。民间信仰不仅存在民众的心理层面,而且表现在行为上,以各种仪式活动来实现民众的愿望。父辈崇拜文昌神和魁星神的仪式大多将瓜果素食和肉类等物品敬给祭拜对象,或者举办民间娱乐活动,以求满足愿望和恩赐福禄。文昌信仰和魁星崇拜仪式分为个体祭拜和群体祭拜,个体祭拜主要是在家里,此种方式不太普遍;群体祭拜的活动空间在庙宇里进行,主要是供像、进香、祈祷等,也有庙会、诞辰庆祝活动,其中文昌诞辰庆祝活动有庙会、文昌会、迎神会、文昌扫荡、傩戏等。魁星崇拜的活动主要是在其诞辰日七夕举办拜魁星活动、跳魁星小戏等。北京孔庙与国子监每逢中考高考前夕,许多家长都在此烧香祈福拜孔庙;闽东一带有着七夕拜魁星的传统,以祈求自己或亲人考运亨通。有的家长通过占卜的方式,预知考试禁忌以及考试结果,求的心理安慰和信心。

学子网络崇拜考神的仪式相对于弱化,没有程序化的系列活动。网络拜考神兴起于宿舍文化周,在寝室内张贴大幅的李宇春海报,并供香炉和水果,是通过恶搞李宇春而生成的。学子网络拜考神是80后、90后群体在论坛、校内网和腾讯膜拜、祈祷。校内网专门建立了“逢考必过神”公共主页,学子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祭拜考神。同时,网络推出“网络礼物”功能,以供学子间相互赠送,相互鼓励。从上可知,学子网络拜考神是以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供庙”,以文曲星或文昌帝君或漫画式的考神形象为供拜对象,以文字为主表达自己顺利通过考试的愿望,膜拜的时间大概都在考试前。

1.2 传播方式比较

父辈崇拜模式的传播方式是民间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的定期民俗活动,还有父辈之间口耳相传拜庙与占卜灵验之言。后者是当代拜庙与占卜的主要推动力,是因为民众心理的万物有灵思想,以及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古老传统。

学子拜考神最开始出现是借助于网络媒介恶搞超级女声李宇春,最后演变成膜拜“范进”、“考试必过神”、“逢考必过神”等考神。传播方式主要是论坛贴吧、校内和腾讯等网络平台。

2 两种模式异同原因分析

拜考神得以一直延续,是因为这种民间信仰“灵验”,为信众奠定了心理和行为的动力。父辈模式与学子模式的拜考神,体现了拜考神的主要功能,考神冥冥之中会保佑着自己,使自己得到更好的考试运气,同时也希望每一次“投资”都获得好的回报。考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中国传统观念里存在着“命定论”,认为人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早已经注定了,人是改变不了的。也就是所谓的“科举前定”的社会心态,世人开始寻求心灵的寄托,他们通过拜庙、占卜预知未来和祛除厄运,从而在心理层面形成安慰与自信。

无论是父辈崇拜模式还是学子崇拜模式,都是拜考神的不同形态,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崇拜媒介发生了变化,拜庙与占卜是借助庙宇和算命先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媒介,而拜网络考神是以网络上虚拟的庙为媒介。媒介发生了变化,致使民众的信仰行为发生了变化。选择两种不同模式的内在原因有两点:一是年龄结构对传统接受程度。由于“人们对信仰的某些不同感受和不同的接受方式,以及行为上的差异,都与年龄差别有关。在属于同一年龄组的人们中间存在着一种同类意识”。②古代文人士子拜文昌与魁星,是一种信仰传统,父辈群体是一个较为守旧的群体,思想上更加认同实地拜庙的形式,因此拜庙是父辈群体对传统信仰的继承,是传统事物在当代社会中的积存与沿袭。而学子网络拜考神以新的信仰行为为出发点,组成了新的民间信仰,是对古代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的发展。两种模式的不同选择正好说明了传统在个人行为中以不同深度存在着。二是民间信仰与民众社会生活的自我选择。“历史上有许多信仰体系被信仰者始终如一地传承着。然而不论多么稳固的信仰体系,在经历漫长的时间后,还是要变化的、要消失的。这是因为它们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当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发展之后,人类的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原有的信仰体系变成了过时的陈旧的,逐渐为人们所疏远和抛弃。而新的观念、新的信仰又生成和发展起来,并逐渐被人们接受、理解和奉行”。③网络拜考神产生的一个硬件条件就是电脑的普及,学子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脑,并善于使用电脑,这种变化就决定了学子对原有的信仰体系进行改造与升级,以新的观点和新的行为形成了新的民间信仰体系——网络拜考神。网络上拜考神省时、省力又省钱,这一点影响了学子选择网络上膜拜考神的模式,且得到学子群体的认可和信奉。

综上所述,父辈模式与学子模式具有同质性,都是一种民间信仰,而且都具备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即民众希望借助神灵来达到自己的内心期望。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在当代社会里以各类民俗活动在民间传承着。父辈拜庙的对象是孔子像、观音、文昌神、魁星等;而学子网络所崇拜的考神,也是以文曲星为引子,以虚拟的庙为平台,两种模式是文昌与魁星信仰体系在民众心理的残留物,是对古代文昌与魁星崇拜的继承与发展,拜考神的现象充分说明了民间信仰的传承性和变异性。

注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4:187.

②[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39.

③冯天策.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64.

参考文献

[1]高梧.文昌信仰习俗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1.

[2]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猜你喜欢
魁星文昌崇拜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金榜题名——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我崇拜的那条“龙”
悬崖上有字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