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颐方
“老师用麦克风讲课,学生用望远镜看黑板。”这类关于“大班额”现象的报道屡见报端。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这一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国内初中最大班额”学校河南省上蔡县第二中学的平均班额为120人,最大班额高达160人。
“大班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专项监测结果发现,班额的大小与教育质量高低直接相关。班额大的班级,学生的学科成绩普遍较差。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数目的大班额,不仅直接损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和教育品质,也让一线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多重压力之下。因为班额大,教室内通道窄,教师无法走到学生中去,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十分困难。很多家长抱怨,当初千方百计为孩子择名校,孩子进了“大班”以后,实际上老师只能把目光放到一小部分“好学生”身上,根本顾不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班额的大小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直在努力降低班额,小班制教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主流。比如早在1991年,美国13岁儿童的平均班额为23人,日本为33人,加拿大为25人,法国为25人,西班牙为29人,新西兰为25人。我国教育部也曾对中小学“班额”作出明确界定:“36至45人”为正常班额。但现实是,我们常常无法做到“正常”。
只有化解“大班额”问题,让班额回归正常,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正常轨道,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化解这一问题,必须从实现教育均衡入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育公平既包括教育权利的公平,也包括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教育过程的公平。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这就要求各地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软硬件配置基本无差异。其次,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各地要不断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建立健全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加强教师的研修和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再次,生源的均衡是突破。实现随机配置生源,避免以优择校加剧不均衡。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我区的百色市靖西县提供了一个范例。该县在实现城区分片区招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把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学校直接升格为县级学校,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在师资上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初步实现了城区学校基本均衡,逐步化解了“大班额”难题。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决定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消除。也正因如此,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更加坚定,行动必须更加有力。各级政府应该把均衡发展当做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把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当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让资源分配向弱者倾斜。因为只有实现教育均衡,才能最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让义务教育真正优质高效、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