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丁
0 引言
认知语言学不否认语言的任意性,但却关注语言的象似性,即语言的结构和人类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概念结构内的自然关系。当今社会网络工程发展迅猛,网络流行语也开始发展为一门主流语言,并被世界各地的网民大量使用。这慢慢形成一个体系,但由于网络平台和信息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特征不能与其它人类语言相提并论,但象似性的理论体系能在网络语言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1 象似性的概念
沈家煊先生在《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写道: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时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借用索绪尔的观点,象似性被定义为一种声音和意义上直观的或逻辑的联系。而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人为象似性不是绝对的,从程度上讲,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象似性反应在语言水平上的程度不同;二是在相同的语言水平上象似性的程度各异。
2 网络语言中象似性的表现
2.1 象征
夹杂着各种标点符号和文字的网络语言使得交流形象生动。如:~~>_<~~: 表示痛哭,十分伤心;^ ^ v: 表示成功了,高兴地笑,在用胜利的手势;?_? :表示茫然,不明所以。
2.2 象似的数字
即人们根据数字的形状来表达意思,这样更容易沟通接受,例如:55555~~~:表示几个5加上波浪线,其意义是表示痛苦不堪,几欲落泪 ;000010000:表示一个孤独的人。
2.3 中文拟声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由某个地方的方言谐音转换而来,这样使得表达诙谐有趣,例如:神马(什么),有木有(有没有),表(不要),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等。
2.4 创新词的象似性
网络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创新词来表达生活中不会出现,但会出现在网络中的现象。如: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等。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与之相对的就是老鸟。
2.5 旧词新意
潜水: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论坛日常事务的人。踩一脚:也称踢一脚、留个爪子印等,都是跟帖之意。水手:喜欢灌水的人。级别高的也称水桶、水鬼、水仙。指女性灌水狂人时,还有个特定称呼:水母。顶: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叫做“顶”,与“顶”相对的是“沉”。
3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动机
认知语言学挑战了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符号和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符号的意义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这是人们对总体认知能力的理解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人们对世界认知的方法和原则的局限。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随意产生的,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动机。
3.1 经济原则
经济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人类行为的经济性原则一致,即,最小化付出最大化回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追求心理的高效性,经济原则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交流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它对人们使用网络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键盘上没有真实存在的中文汉字,人们依靠拼音输入,但这总是花费时间来输入拼音,为了缩短时间获得更多信息,网友们使用诸如“88”(bye-bye),“月光族”(特指收入较高但无存款的白领消费族)等。她们中不乏使用汉语拼音、字母、数字的混搭,除去中文汉字的限制,这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3.2 情感需求
网络交流不同于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交流双方不一定要看到彼此的表情,手势等。这就类似于纯粹的信息交流,但缺乏必要地情感表达。因此人们寻求一种特殊的象征性的文字来表达情感。网络表情就是那样一种新方法,它是一种生动的极小的人们的面部表情。这种象形文字的使用正好适合低投入高输出地经济导向。这种表情形式主要靠眼睛和嘴来表达必要地特征,因为眼睛和嘴是主要判断人类表情和情感的部分。
3.3 心理需要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网络语言作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语言,它的出现也折射出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特殊的心理需要。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大多是90后、80后、70后,该群体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意识也很创新。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导致了一些特殊网络语的出现,如“鸭梨很大”(压力很大),“烦银”(烦人),“摔锅”(帅哥)等。
3.4 思维方式
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认知的不同方式,人们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想法。与西方直线思维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曲线螺旋式思维。网络语言中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表达就反应了这一特征,比如“沙发”(来自于英文单词 so fast), “爱老虎油”(来自英文表达I love you)等,如果不懂这些英文的话很难懂相应的网络表达。
4 结束语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一个时代特定社会的产物,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的产生也必不可免。基于对网络语言的调查,不难发现象似性的使用频繁。网络语言不局限于网络世界中,也反应了外部世界,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动机这也基于人们的认知经历,这种认知反映了社会、心理、与交流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能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实质,更好的反映语言、现实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F.Ungerer &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0.
[2]李鑫华.隐喻象似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70-73.
[3]汪兴富,刘国辉.网络语言“键构符”之“功过”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