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一个内核

2012-04-29 00:44沈玉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组块语文能力内核

沈玉芬

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组块教学,其理念在小语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用板块形式备课,更是为有效备课寻求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却是弹着新曲,唱着老歌,备课呈现的还是线性结构,板块也不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而进行构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组块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够全面,并且在重组教学内容时遇到了实际的困难。组块教学提出:“每个教学‘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得组块的意义彰显得更加清楚明白,特别是薛老师《螳螂捕蝉》等一些典型的课例让人惊叹组块教学的魅力。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理念,需要比较强的教学解读能力、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一般教师都很缺乏,这就使得“组块”似乎距离我们比较遥远。

其实,“组块”离我们很近。或许我们不能做到每个教学板块都是“确立发展学生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减法思维,把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创造性地梳理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每个块集中于一个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就是这一教学块的“内核”。如何找准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薛老师在组块教学理念中还这样提出。

以“语文知识”为“内核”:完善知识结构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为自己孩子找家教的时候,往往多数是选择给孩子补数理化?原因就是语文是以选文的方式编撰教材,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教材中语文知识呈现方式的不清晰,且选文与选文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因果联系,导致许多老师做选文的打工仔,教了选文本身,没教知识,孩子少读一两篇选文没多大影响。而数理化学科是以知识序列选编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前后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缺一不可。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提取语文知识,并且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组成教学内容板块。

薛老师《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内容:体会句式的韵律与音乐的旋律之美。

1.课文中出现了大量四字或五字的词串,读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最后一个排比句何不改成四字的句子?(“我爱音乐,我爱家乡,我爱清泉,我爱月光……”)

2.比较着读一读,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单调了,死板了,平淡了,没有起伏了,不够舒缓了,没有变化了……

3.乐曲有旋律,语句有韵律。如果将最后一个排比句的韵律用线条描摹一下,应该是这样的(略)。比较一下四字的句子,有何不同?

4.这样的语句才显得——委婉连绵,舒缓而有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乐曲的旋律与语句的韵律是那样一致,那样和谐。

5.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语句,读出那种独有的韵律之美。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知识,是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语文知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上述教学板块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把原句浓缩成四字的句子,比较辨析不同,提炼总结,朗读强化。对于“语句有韵律”这一语文知识,薛老师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进行了传递。即围绕一个内容,用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式逐步推进,使得学生自主发现,易于接受,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原本可能零乱的、肤浅的、朦胧的意识变得清晰明了。

以“语文能力”为“内核”:获得言语能力

成篇的课文,相当于直观教具。“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各有各的特点,令人眼花缭乱。它有许多功能,但作为“教具”,最直接、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不同年段不同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要求,在不同的年段要求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低段是“学习”,中段是“用”,高段是“能用”。所以,在构建以“语文能力”为“内核”的内容板块时,要直面“教具”,准确把握年段的语文能力要求,从教材中选择适合学生某项能力训练的语文学习项目。

薛老师《哪吒闹海》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一句话说成三句话。

板书:

讲述

一句话——三句话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只见__________________,便大喝一声______。

哪吒转身一看,只见______。

笑着说______。

在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归纳为:阅读的方法与能力,阅读的理解与体会,阅读的容量与积累,阅读的态度与习惯。讲述应该属于积累这一范畴。如何积累?这就需要能力的训练。而能力的训练是逐层递进的,朗读如此,讲述也是这样。对于讲述,中年段阅读目标中是这样提的: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围绕这一目标,薛老师的核心教学内容定位为: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学习一句话说成三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一句简单的话,通过学生的演绎,成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这已不仅仅是讲述的范畴,更不仅仅是积累的范畴。学生在把“一句话说成三句话”的时候,充分体验了文本语言,感受了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赋予了自己的态度情感,除了还原故事的大意外,更是对故事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

以“语文素养”为“内核”:锤炼习得语感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就是其中一个部分,并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它不能被语文知识的学习所完全代替。但由于语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注定它处于被“放养”的状态。纯自然的生活、纯自然的熏陶培养,语感是能逐渐得到发展的,但同时,语感发展的主阵地还是应该放在课堂,呈现的方式还是教师的主导,因为它是可学习的。

薛老师《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精微辨析,欣赏优美环境

1.辨析解词

文中有三处写到了这样的美景,写下了这样一串优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月光如银:月光好像白银一般,月光美在她的什么?——洁白,皎洁

月光似水:月光好像泉水一般,月光美在她的什么?——清澈,透亮;水一般的柔情

静影沉璧:这两个词之间加上一个字,静影如沉璧,即月亮在水中静静的倒影好像一块沉在水底的璧玉。月亮美在她的什么?——她的倒影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有清澈的二泉,月与泉,相互辉映,诗情画意,那就叫——“二泉映月”。

2.谁能读一读这串词语,把我们都带到无锡惠山的二泉边赏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这几个词在薛教师的点拨下,有了明显的区分。形、色、相互辉映的月的美,是那样丰富,让人品之不尽。这种辨析解词,赏析美景的过程,用“精微”评价一点都不过分。“尽精微,致其大”,在通过对词语的精微理解之后,学生的语感也就能慢慢地培养。

语感的教学不能始终处于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应集中于一个板块中,把它作为“内核”集中教学。学生在辨析的过程,就如品尝美酒的过程,感知了,体验了,语感就会逐渐地丰富、敏锐和深刻。

其实,设计教学内容也好,找准教学内容板块的“内核”也罢,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为了一线教师能迁移运用组块教学理念,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贪多,而求集中,求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组块语文能力内核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横浪作用下大型上部组块双船浮托安装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