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妮
立足文本特点,正确合理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适时表达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让课文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让随文练笔紧随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准确地借助阅读课,让习作与文本链接,洞开写作之门呢?
一、精彩篇章,仿一仿,写法迁移
常言道“文无定法也有法”。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阶段,模仿和借鉴课文中的典型句段是不错的训练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课文特点,抓住典型例文,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这篇课文无论是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能给学生以示范。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小结: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杨梅果的?在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家乡特产。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学生写起来轻松多了。
二、画面不足,增一增,补白拓展
文本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将训练的目的放在拓展内容上,适时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解决习作时的“无米之炊”,同时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节课时,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道别的情景。这样的道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描写了志愿军的说话,而没有朝鲜人民的语言。于是,新的课题就出来了,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这番话又会说什么呢?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扮演大娘,第二组扮演小金花,第三组扮演大嫂,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当时有一位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这样写道:“志愿军叔叔,不是我不坚强,而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自从我妈妈牺牲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叔叔们,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您的家乡去看望你们,一定会为你们唱《捣米谣》。可爱的叔叔们,再见了!”这样,通过课文对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了解了以“告别”为话题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叙述角度,换一换,激发兴趣
每个写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要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检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小伙子真棒!”为使学生透过表层深入理解内涵,设计:如果你就是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在训练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练笔感受博莱克为全队保持一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样的练笔能使学生文思涌动,习作语言入情入景,细腻感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四、情境空间,拓一拓,创编故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且主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读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可以假设文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 有些课文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对于这一类课文,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练笔,延伸课文的内容。
五、精美插图,描一描,再现情境
许多文章都配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插图,它们鲜明且与课文的内容结合,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源,给图配文,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增添动态因素。如《春天的雨点》一课中有张图——在春雨中,达丽玛被乌汉娜老师搂在衣襟里正在草原上行走着,而课文中只用一句话作了描写。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根据图画上的人物表情、动作展开联想并写话。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乌汉娜老师对达丽玛的爱,同时,对本文重点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
课堂小练笔不仅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当然,课堂小练笔不是随意而定,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并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才能真正让小练笔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