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澈
展会上的秀
“大家早上好!”
洪钟一般的嗓音划破工厂清晨的安静。80岁的怪老头戴着他那标志性的红色牛仔帽,穿着一身五颜六色的西装,骑在一辆四轮电瓶车上向工人们挥手。
工人们立刻乐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向这个怪老头致意:“潘总早上好!”在广州王将515润滑油工厂里,时常会上演这样欢乐的场景。
这个爱秀的怪老头,是工厂老板,名叫潘德昌,1932年出生于台湾台南,绝对算得上是当地的风云人物。
他17岁夺得台湾国术大赛冠军;30岁开药厂赚到了人生第一个7000万新台币;40岁在台北创办了家喻户晓的正统餐厅;50岁时因债务意外破产;当大家都为他惋惜时,他却凭借润滑油生意在台北再度崛起,60岁时成为驰名台湾的“润滑油大王”。
当人们都以为60岁的潘德昌将带着一生的传奇功成身退,享受清闲人生时,潘德昌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进军大陆。
实际上,1990年代的台湾迫于经济环境恶化,加快了对本土产业的大调整,以致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飞涨,而一水相隔的大陆拥有优良的海港和丰富的劳动力。以人力成本为例,当时一个台湾工人的基本工资每月超过2500元,而在大陆,工人工资不过每月500元,相差约5倍。一时间,包括富士康、台达电等著名公司都开始向大陆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真正让潘德昌下定决心的,是台湾食品巨头统一进军大陆之举。统一食品的老板高清愿,与潘德昌年龄相仿,又是同乡,是潘德昌最为欣赏的商人。高清愿进军大陆大获成功,亦让潘德昌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
1990年,广东东莞举办机用油展览会,一位王将515润滑油香港地区的代理商,特意到台湾邀请潘德昌一同前去给自己捧场。怀着忐忑的心情,潘德昌第一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当时的大陆正值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之时,一切市场化的商业活动都处于萌芽阶段。这让已在台湾商海打拼多年的潘德昌,产生了一种商业经验上的优越感。
他来到展会上一看,自己在台湾市场上的劲敌、诸如美孚和壳牌等国际巨头并没有参展。同时,大陆参展商还不会包装自己,大多只是单纯地坐在展台前等待顾客的咨询。这截然不同于台湾展会上,各个参展商使尽浑身解数争夺眼球的场面。
怎样在大陆的展会上打响王将515的品牌?潘德昌心中暗自有了主意。他换了一身寻常的衣服混在观众人群中,如同一个普通观众,好奇地四处参观,并走到每一个展台前仔细查看产品的规格参数,甚至还缠着参展商问个不停。
通过这样的便衣打探,潘德昌发现相对于参差不齐的大陆润滑油品牌,王将515润滑油的品质绝对属个中翘楚。于是,他连夜印了上百份王将515润滑油的宣传单,上面醒目地写着“台湾制造”四个大字。
第二天,潘德昌雇了不少年轻人堵在展会门口派发传单,同时自己还换上了抢眼的“战袍”:红色牛仔帽配上花色西装。当好奇的人群聚集过来时,这个奇装异服的老头,顺手举起一瓶王将515润滑油,大声吆喝:“来自台湾的顶级润滑油,给爱车15000公里保障!”
全场的目光都被潘德昌吸引了过来,王将的展台一下子人气爆棚。其他大陆参展商哪见过这种场面,甚至其中不少人第一次见识到,原来生意还能这么玩。更让他们郁闷的是,昨天缠着自己问个不停,称想代理自家品牌的台湾老头,居然是竞争对手!
那次展会上,潘德昌和他的王将515润滑油受到疯狂追捧,订单如雪片一般纷至沓来,潘德昌激动得全身发抖:进军大陆市场!无论如何都要进军大陆市场!
茂名往事
潘德昌的怪,不仅仅体现在奇装异服上。他决心一生要打下三份事业,分别传给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近六旬之时,他把台湾的事业平均分给了两个女儿,就剩下儿子还没有着落。于是,他把进军大陆市场,当作留给儿子的事业。
1991年,趁着王将在东莞展会上一炮而红之势,潘德昌决定开拓广东市场。然而,奇特的是,潘德昌原本可以利用台湾王将的资源,在广东开设分公司,但他却只身一人带着一箱箱润滑油来到广东。
“给儿子打天下,就不应该动用属于女儿的资源。”抱着这种古怪的观念,潘德昌来到广东润滑油的产业聚集地——茂名,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撬开市场。
初来乍到,潘德昌原本以为凭借王将515润滑油出色的品质,不愁找不到销路。他带着产品跑了好几家工厂,希望跟其进行代工合作。然而对方仔细一算,虽然王将的质量确实高人一筹,但其成本也明显高出很多,价格肯定也会随之上涨,工厂老板们都不愿轻易尝试。
处处碰壁的潘德昌,索性决定自己从台湾进货到广东推销。每天一大早,他就戴着那顶红色牛仔帽,背着十余瓶润滑油来到茂名各个加油站前,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卖力地向停车加油的司机们推销自己的润滑油。
在受到无数白眼和拒绝后,潘德昌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一位使用了王将515润滑油的私家车主找到了潘德昌,开门见山地提出合作。
原来这位车主是茂名一家润滑油厂的副总经理。最初,他看到潘德昌不顾一把年龄,还不辞辛苦地推销,便动了恻隐之心,买了潘德昌的产品。而当自己使用了王将515润滑油后,他坚信这款产品的品质足以在大陆立足。
一个合作办厂的计划摆在了面前,潘德昌兴奋不已。在合伙人的帮助下,他连忙募集员工,四处寻找用来修建厂房的空地。然而,这个计划还没有真正实现,就为潘德昌招来了大麻烦。
当时的茂名是润滑油生产大市,其中有数十家润滑油厂在当地根基颇深,而潘德昌的到来,无疑打破了当地圈子里的一些潜规则。
1991年秋,一个留守在工地的工人满头大汗地赶来:“潘总,一群人把我们围住了,说要将我们赶出茂名!”工人的语气惊慌失措,潘德昌更是吓了一跳。
原来,当地一些润滑油厂的老板,打听到潘德昌只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台湾人,在当地又没有任何背景,便肆无忌惮地组织人手威胁潘德昌。
自己孤身一人,在茂名又人生地不熟,潘德昌备受惊吓。他连忙找到合伙人,希望对方能出面解决争端,并保证自己和工人们的安全。然而,合伙人不但没有答应潘的请求,反而竟委婉地提出终止合作的意向。“坏了规矩,我也混不下去啊。”
看到合伙人如此轻易地就将自己“卖了”,潘德昌又气愤又无奈,面对一群守候在外的工人,他长叹了一口气,挥了挥手:“散了吧,散了吧,这地方没法干了。”
后来,潘德昌了解到,不少到珠三角投资的台湾企业都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毕竟,在那个年代,台湾企业领先当地同行很多,进而直接影响了当地人的利益链条。你动了他的利益,就是要了他的命,当地人自然会“以拳头说话”。
南宁第一位台商
得知潘德昌的屈辱遭遇后,不少台湾老乡都劝说他回家发展。但生性高傲的潘德昌不甘失败,他暗中发誓:不成功就不回台湾,就算死也要死在大陆!
此时的潘德昌已经深刻意识到,在大陆经济转轨时期,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方法是玩不转的,没有深厚的人脉资源,遇到某些问题,也只能徒唤奈何。
机会不期而至。1993年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当时南宁一位颇有人脉资源的凌美兰女士。潘德昌看中凌美兰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而凌则看好潘头上“南宁第一位台商”的光环和品质优异的润滑油产品。双方一拍即合,潘德昌让凌美兰出任王将515大陆公司副总,跟自己一起开拓南宁地区的市场。
找到了靠谱的帮手,潘德昌开始招兵买马。可是,业内有经验的销售人员,都被几家本土企业垄断,根本没有人愿意跳槽到这家从零开始的公司,甚至不少人怀疑他是“空手套白狼”的台湾骗子。
迫于无奈的他最终只招来了36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尽管自己已是这些员工的爷爷辈,但他还是跟他们打成一片。
团队成立之初,他每天上午向员工们讲授销售经验与技巧,他60岁还独自一人到加油站推销的故事,令员工们深感折服。每天下午,他将员工们分为两人一组,带着他们到汽修店里推销,一瓶润滑油卖16元,10元归公司,6元当成两名员工的销售提成。在他的悉心调教下,这群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员工,后来都成了他倚重的“大将”。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德昌转战南宁大获成功。
同时,为了彻底轰开南宁市场,潘德昌更是展开了广告攻势。
首先,他仔细分析了目标人群:润滑油针对的是车主,他们往往喜欢一边开车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如果自己的产品在电台广播中不断出现,那么迟早会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象。于是,他一举将广告打遍了南宁所有的电台,不停地进行轰炸。
此外,潘德昌还安排手下的年轻人,每隔几天就骑上插有王将515旗帜的自行车,在南宁大街小巷穿梭。在那个年代,这种新奇的推广方式,立即引起了整个城市的轰动。每当车队经过某条街道时,都会有不少小孩跟着车队跑,大人也出来看热闹。
三四年后,潘德昌的王将515润滑油,便成了南宁地区的业界老大。而此时的他,已经将目光放到了全国市场。
两代人的接力棒
21世纪初,中国入世的传闻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在这样的背景下,潘德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广东建厂。
员工们都觉得他疯了。当时南宁乃至广西的润滑油市场,基本已被王将垄断,大家都认为下一步明显应该在广西建厂,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全国扩张,怎么可能让广西市场前功尽弃而去广东重新开始呢?
但潘德昌很坚持:第一,中国加入WTO后,珠三角作为对外开放的口岸,必定潜力巨大;第二,他的很多台商朋友纷纷来到珠三角一带投资建厂,跟朋友们在一起有抱团感,也热闹;第三,珠三角实施了不少招商引资的政策,仅是建厂地价一方面,也比广西便宜不少。
2001年,潘德昌来到广东中山市南头镇,投资数千万元建了一座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润滑油工厂。
再度回到广东,市场已今非昔比。潘德昌的对手不再是参差不齐的大陆品牌,而是早已在中国市场全面铺开的国际巨头——壳牌和美孚。他深知,与两大国际巨头相比,王将已没有品质上的优势,如果单拼高端产品肯定是以卵击石。
如何让王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呢?精明的潘德昌将产品和用户进行了详细分类后,将主要目标人群锁定在了出租车司机上。成天满大街跑的出租车司机,对润滑油的需求量巨大,他们对润滑油的品质要求很高,却又用不起价格较高的国际品牌。
针对这一用户群,潘德昌一方面推出了价格相对低廉但仍然保证品质的润滑油,另一方面指挥销售人员对“用满一万公里才换油”的出租车司机进行奖励,一举在出租车司机中赢得了口碑。
从2002年开始,潘德昌逐渐把他在大陆打下的江山交给儿子潘宗礼。最初,父子俩分歧不断,比如在开拓市场上,潘德昌坚持他以前一个人带着产品去推销的老办法,但潘宗礼则认为这种办法早已过时,应该设立分公司建立团队。
后来,潘宗礼更符合当今市场的方式占了上风。潘德昌则回到台湾颐养天年:“如果我的孩子在经营中遇到难题,我会和他商量,给一些我的看法,但平常不过问公司的运作。”
2008年,大陆新劳动法的颁布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少台湾老板开始撤离大陆,将工厂搬回台湾或搬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身在台湾的潘德昌也时常听说,一些商人朋友撤离了大陆,但他一再叮嘱儿子必须坚持留守在大陆。
在他看来,撤离只是暂时之计,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局势不好就跑越南?完全是胡闹!越南的投资环境和中国比有很大差距,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拓荒期。另外,越南的熟练工人较少,基础设施还比较差,怎么生产出优质的润滑油?再说以后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也会提高,到时候又怎么办?”
潘德昌告诉儿子,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目前的难题,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主动转型寻找出路,否则必定会像候鸟般,没有归宿。
现在,80岁的潘德昌准备和儿子尝试对产品销路进行改革,即在开辟电子商务渠道的同时,延伸实体销售渠道。为此,他和儿子一起手绘了一本地图册,每一页上都是每个省市的开店计划。
一个台商20年的大陆梦,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