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甜
【摘要】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好玩”,才能从“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创设“好玩”“有趣”的数学课堂并不很难,学习方式有很多. 但是,这些活动得到的效果怎样呢?是否达到了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数学课堂中,“玩”不是目的,关键是“怎么玩”“怎么玩好”,怎么使学生“玩”得更有意义. 想要使学生玩有所获,提高学习质量,须从三方面入手:准确把握活动目标,“玩”的目的性强;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才是真正“好玩”的数学活动;活动组织要严密,使学生知道“怎么玩”, 怎么“玩得有价值”.
【关键词】 数学好玩;怎样“玩”;“玩”得要有质量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数学好玩”,就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好奇心驱动我定要探个究竟. 经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数学好玩”的理论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师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好玩”,才能从“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我非常认可这一观点,逐步开始探索“数学好玩”理论在课堂中的实践,势必打造更轻松、更有价值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大部分都是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如果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把数学知识的学习用“玩”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肯定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的学习,爱上数学课堂. 可如何在课堂上既能体现出“数学好玩”,又能“玩”得有价值,才是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玩起来”的方法有很多. 方式主要有创设情景、组织游戏、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等,教师课前通常都会预设这一教学策略将会达到的理想化的效果. 可是,在外出听课及自身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教师所创设的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所预设的教学效果,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我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这么几方面:
1. 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课前掌握不到位.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充分的把握,就很难创设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也许活动很“好玩”,但不会“有效”.
2. 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数学问题不够精准.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提出准确精炼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指引“有效活动”的方向.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探究出密切结合教学目标的数学知识.
3. 活动组织不严密. 有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很开阔,会创设出很多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应该会很好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场面很热烈,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最后草草收尾. 原因就是教师对活动开展的各个细节组织不够严密,秩序混乱,导致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数学好玩”的理论看似简单,但是要取得好的效果确实要费一点心思. 数学课堂中,“玩”不是目的,关键是“怎么玩”“怎么玩好”,怎么使学生“玩”得有效. 依据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来谈一下我的思考及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把握目标,“玩”的目的性强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提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领学生达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数学活动前,都要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这种数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怎么组织活动效率更高?只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不断地反思和分析,才能创造出既好玩目标性又强的数学活动, “好玩的数学”才会更有质量.
二、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才是真正“好玩”的数学活动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生在动手实践、互相交流、讨论、讲授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24小时后的保持率较高. 单一的被动式听教学习,知识保持率是最差的. 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创设大大小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使孩子们在“玩”中主动获取知识.
不同年龄的学生,他们的需求也会有很大差别. 同样的活动在低年级效果惊人,放到高年级也许就淡而无味.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才能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活动. 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设计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交流、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设计简单、适用于生活、趣味性强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生活经验.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数钱”“换钱”“逛超市”“我当家”等活动,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数学知识的作用,从中获取生活经验.
三、活动组织要严密,使学生知道“怎么玩”, 怎么“玩得有价值”
1. 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语言要准确精炼,将活动目的和方法向学生传达清楚,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反复组织语言,用最精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也是教师的一种上课习惯,只有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地以此来要求和锻炼自己,语言水平才能显著提高.
2. 小组合作要指导. 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比如,怎样分工?怎样记录?怎样合作?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怎么指导同学?小组合作不能成为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3. 活动秩序要善于维持. 学生在活动兴奋时,有时会忘乎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整理自己的情绪,准备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 这也是教师日常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 教师的角色是引领者,不但要懂得引领方法,还要机智地应对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使活动效率达到最佳.
以上是我对“数学好玩”理论粗浅认识. 陈省身老师提出的这一数学理论,为我指引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我将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好玩”理论的内涵,内化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我的数学课堂,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