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遗留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书本上写的永远是正确的,如果向老师发问,对书本质疑。就是对老师的不敬,是故意捣乱,不听话。甚至还会招来老师的讽刺、挖苦和责骂。于是学生只有三缄其口,课堂上就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没有问题了,只会言听计从。这样使得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最后只学不问。学生刚刚闪现的问题意识的火花就这样泯灭了,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事实上,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使有的问题幼稚可笑,缺乏深度,也要对这种问题意识加以保护和尊重。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没有思想顾虑,消除紧张感,放开胆子畅所欲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思考,主动深入地学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还依赖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老师必须精心组织、准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味到在质疑、释疑中的乐趣。课堂上学生一旦开启了思维,敢于并乐于提出问题,这使是学生问题意识之花的怒放,要让这“朵”花常开不败,还有待于教师有意识地浇灌。对学生来说,自己的一个举动、一种行为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犹如给自己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所以当学生能提出问题时,教师绝不要吝啬自己表扬、鼓励的话语,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一种手势,就会让他们高兴好一阵子。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对于那些在课堂上“金口不开”的学生,教师要多关注他们,耐心地鼓励、激发他们敢问、多问。从无到有,由易到难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有的问题学生在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自行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有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全班讨论。总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问自己,问同学,还是问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受到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锻炼,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勤思好问是前提,但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不着边际地乱问。从好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技巧很有必要。提问之前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问,问什么。如:是问人,问事,还是问理?运用什么疑问代词?(“谁”“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阅读中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提问,如《背影》一文可紧扣“背影”一词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写了几个背影?重点写了哪个背影?为什么着重写这个背影?反映父爱的素材很多,作者为什么写背影?
五、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则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认真倾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应耐心加以引导,促使学生能抓住关键之处提问;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尽可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不论对与错,均应肯定其行为,发掘闪光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全体学生才会在提问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问题意识。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呼唤。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上来,也才能真正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诚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每位教师都应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全面认识这一问题,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不断探索、实践,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