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学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12-04-29 06:14杨珂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叙事学新闻报道

杨珂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提出了新闻报道中应掌握的几种叙事技巧,揭示了新闻报道的内部机制和运作规律,对于如何使新闻报道兼具客观公正和生动感性,从而使新闻兼具真实与美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叙事学;新闻报道;运用体会

叙事学在新闻领域作用显著

叙事学(Narratology)源于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叙述”定义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

尽管对叙事学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原则是相同的,即: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述文本作技术分析。

笔者非常赞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先生提倡的“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笔者认为,这句话并非指一定要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而是指新闻写法无定式,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把新闻报道完成得更出色。

如今,新闻界对于新闻报道可以适当使用叙事方法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为了使新闻作品吸引读者,竞相在写作手法创新上下工夫,在各种媒体上到处可见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

近年来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尝试新闻写作的创新,注重研究叙事策略,坚持把新闻当成故事讲,而且运用各种技巧把故事讲得生动、讲得吸引人,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闻报道中要掌握的几种叙事技巧

挖掘叙事细节,使新闻细腻生动。新闻报道要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突出细节。在叙述情节时,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关键。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斗争,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的跌宕起伏都是靠细节来完成的。

在荣获全国邮电新闻一等奖的通讯《情系企业铸忠魂》里,笔者写道:

接受了CT检查后,邢玉芬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医生的诊断结果。医生十分惋惜地告诉她:“由于你错过了治疗时机,右膝盖滑膜已经完全损坏,不能再修复。今后你要长期经受右膝疼痛的折磨,目前只能靠药物维持来减轻疼痛,到了忍受不了的时候,要动手术,你的右腿可能要落下残疾。”大夫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使邢玉芬霎时眼前一片漆黑,差一点儿昏了过去。她镇静片刻,拿着医生的处方,在别人的搀扶下,眼里噙着泪水,带着惆怅,无奈地一步一瘸离开了。获知此讯,邢玉芬的父母和公婆潸然泪下。她的丈夫祁洪波长叹一声:“劝她就是不听,她的右腿膝关节硬是被工作累坏了。”

这一段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很多人读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通过对人物得到诊断结果时的情绪描写和行为描写,一名负重前行的女领导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也体会到了一名成功者内心承受的巨大煎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这些细节的描写,仅仅用几句概括性的、结论性的句子,是无法把人物写活的。这篇人物报道的成功再次表明,新闻的魅力来自细节。

描述叙事场景,使新闻身临其境。场景描写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采用场景、画面组合的结构方式展现事件,会使事件的叙述曲折而生动。笔者常常从摄影技术中受到启发,在对事件的叙述中,将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画面剪接、串联、组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构建场景,更直观地感受新闻冲击力,避免因传统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依据时间、空间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造成的结构的呆板,使叙述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例如:《河南通信报》2007年8月9日《会战洪水奏凯歌》一文中有这么一段:“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浑浊的河水汹涌而下。李献富和另一名员工将作业时用的滑板挂在尚未断裂的钢编绞线上,两人的腰上分别系上光缆、电缆,在滔滔的洪水中一寸一寸地向对岸滑去。在河中间,他们的身子几乎全部浸在水中,只有死死地抓住钢编绞线,才不至于被狂啸而来的洪水卷走。经过艰难的攀援,他们终于跨过涧河,来到对岸。”笔者通过采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把抢险动作和视觉感受表达了出来,把抢修通信线路的异常艰苦也呈现了出来,读者读后犹如置身滔滔洪水之中,体验到了抢险队员的艰辛。

设置叙事悬念,使新闻引人入胜。“自打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位83岁的老人便成了它的忠实观众。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随着剧情的起伏,时悲时喜,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尤其当看到刘伯承、邓小平出场时,他就兴奋地抬起手,告诉家人:‘看,这是我们的刘师长、邓政委!”

这是笔者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报道一位八路军老战士时,在稿件开头写下的文字。相信,很多读者在看了这个开头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一位老人对这部电视剧这么感兴趣?为什么对刘伯承、邓小平这么有感情?”接下来,笔者写道:“这位老人,便是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电话班战士,现省网通公司离休干部杜同仁。”至此,疑问被解开,人物的传奇经历打动了读者。叙事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情节就这样扣人心弦、充满悬念地展开,读起来像一部情节生动、故事曲折的微型小说,人物栩栩如生,人物报道因此显得与众不同,富有质感。

控制叙事节奏,使新闻跌宕起伏。节奏表示一种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由于受众对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容易疲倦,因此要在叙事中通过速率和强弱的变化来形成起伏变幻的节奏。以人物为主的叙事中,正反情况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应该让它们清晰地显示出来,让受众的情绪紧跟着人物的对比而起伏;以事件为主的叙事,事件发展进程本身也是有节奏的,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却狂风暴雨,这种形势缓急的强弱和快慢形成的速率也是一种节奏。

笔者在《奉献之树长青》中是这样描述英雄飞行员李剑英生活清贫的:“李剑英的妻子是部队职工,俩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有八千多块钱。按说,俩人的收入加起来足够日常开销和孩子上学了。但是,李剑英的妻子偏偏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每月都要化验尿和血常规,吃激素和中药。前年她到北京治病,一下子就花去五万多块钱。此外,他们还要从收入中抽出一部分,接济李剑英患脑血栓的父亲、李月平瘫痪在床的父亲。所以,俩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里,笔者先把英雄飞行员的家庭收入总和写出来,告诉大家他本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然后,笔者的笔锋一转,转而写出他家里有两个需要常年治疗的病人。随着人物境遇的急转而下,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如果笔者没有精心设计这些节奏,便不会有报道跌宕起伏的变化,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文字肯定吸引不了读者的注意力。

把握叙事方式,使新闻情理交融。叙事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客观。如果能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把客观报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把作者的思想、观点、风格和气息融入报道中,就会使报道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笔者在《人心思进向未来》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濮阳联通采访,记者常常看到泪水。它不是难过的泪、委曲的泪、伤心的泪,而是感激的泪、信任的泪、自豪的泪,眼泪流过,是一番豪情和勇气的涌动。”这就是把客观报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典型例子。笔者在采访时,多次看到员工在不同情况下流泪,笔者于是把各种流泪进行了总结,提炼出员工心中的感激、信任、自豪等思想情绪,说出了员工的心声,从而把报道推向了一个高潮。

结 论

叙事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掌握好叙事技巧。而要掌握好叙事技巧,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记者把叙事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怀着热爱新闻报道工作的激情,把新闻作品当做艺术作品,用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勇于创新,追求完美。具体地说,需要记者脚心向下,丢掉材料,放下电话,到新闻现场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用大脑思考;写作稿件时以叙事理论为指导,把创新的方法、奔放的情感、缜密的思维相融合,努力做到描写具体、细节感人、情节曲折、视角独特、思想生动、不落俗套。

(作者单位:河南通信报社)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叙事学新闻报道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