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峰 于善志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间层新闻及其文体特点,并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对中间层新闻的英译汉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间层新闻翻译过程中既有归化,也有异化,同时译文一方面须尽力保留原文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编译的手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 同化 异化 中间层
一、中间层新闻的定义和文体特点
新闻是消息传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国际化形式的推动下,新闻翻译开展得如火如荼,相关研究也呈现出现实的必要性。由于不同类型的新闻有自身的文体特点和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新闻的翻译展开研究。新闻类型存在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时效性强弱、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的不同,新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硬新闻、软新闻和中间层(徐泉、王婷,2001)。前人已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就软新闻的编译(钱叶萍、王银泉,2006)、新闻词汇的翻译(庄起敏,2005)和新闻报道的文本功能特点及翻译(陈宜,2007)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从相同视角开展中间层翻译的研究仍有空间,故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
中间层,顾名思义,是基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一种新闻类型,主要包括较为复杂的通讯报道、特写和各类新闻评论,它“软硬兼有”,题材上关系特定人群的切身利益,不完全属于社会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中间层具有较长的篇幅,文章并用叙事与议论的手法,文笔灵活,风格多样,强调作者感情抒发,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传达作者的思想。前人研究已经打破了新闻必“信”的传统,发现软新闻可以采用编译的手法,以达到交际目的。那么,软新闻的编译法是否同样适用于中间层呢?中间层翻译时,是否也可根据读者的兴趣、经验、素养、期待等来决定新闻内容不同侧面的取舍?如果不是,那么中间层的翻译又有什么特殊之处?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中间层新闻的翻译
新闻的翻译一方面要体现忠实,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性。若仅依“信”的标准,那么译文会损失一定的可读性,无法完全实现其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新闻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A·奈达提出的关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时的标准。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他提出翻译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的高度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达到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郭建中,2000),最高层次对等的条件过于苛刻,实现的难度较大,而最低层次对等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可行性较高。功能对等原则强调了意义表达和读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先地位,其最大优点是:翻译不完全拘泥于原文形式的束缚,可以采用对等、添加、重组、保留等各种翻译策略,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对等值的反应,以达到与原文含义对等的效果。
中间层新闻的翻译,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色,就要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保存民族特性,这是异化过程的体现;同时,其文体的特殊性以及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文化和语言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中间层翻译时可适当采用同化法,具体来说,可以运用编译方法,局部改变句法结构,适当增添句子内容,重组译文。
三、新闻实例分析
下面选取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的竞赛译文ALongTimeGoing,及其标准译文《漫漫不归路》的部分文字进行分析。该篇文章属于中间层类新闻,原作题目为BinLaden'spoisonousideologybegantowitheron9/11(“9·11”是本·拉登邪恶的意识形态覆灭的起点)。首先,本文两个版本的标题均采用了类似软新闻的处理手法,“ALongTimeGoing”更是采用了隐喻的方式总结了拉登恐怖主义覆灭的历程,而未采用“本·拉登被击毙”之类的“硬”标题。其次,该文篇幅较长。但从题材上看,本文的题材显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属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观察译文中异化和同化两种方法的实际运用。
(一)异化留存原文特色
要翻译好一篇中间层新闻,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本文描写了拉登覆灭的整个过程,它实际上是美国反恐政策的缩影,意欲为美国反恐政策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唱赞歌。因此,本文有着美国政治的深深烙印,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作者的民族情感,这些是原文的特色所在,如若失去,文章便失去了灵魂,“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也无从谈起,因此对这部分的翻译并不简单。译文对该部分做了很好的处理,以下面两处的翻译为例:
“ThenationhebelievedwasleadingaWesternconspiracytodestroytrueIslam”一句采用了直译,译成了“他认为这个国家正在引领西方实施阴谋,以消灭真正的伊斯兰教”,字字对等,其中“leading”一词的处理甚为巧妙,“引领西方实施阴谋”,乍一看此译文不符合汉语的说法,因为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来看,汉语中“引领”是褒义词,而“阴谋”则是贬义词,那么此处的组合显然不合逻辑。既然如此,译者为何又要刻意保留这种形式呢?在中国,美国常常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如若按照汉语习惯并照顾读者的情绪进行翻译,应该用“伙同”“率领”等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翻译“leading”。显然,这句话是在表达拉登本人对美国的憎恨的缘由,既然如此,以他对美国的痛恨,这里本应该出现“commit(犯罪)”一类语气更重的动词,更加切合之后的“conspiracy(阴谋)”。以此推断,运用“leading”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极力维护着美国的国际形象,他认为是美国将民主带到了全世界,而非带头破环伊斯兰世界,“引领”与“阴谋”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是对美国所作所为的一种辩护,也是对拉登的嘲讽。因此,译者采用“引领”一词十分切合作者之意。
另外,文中出现的“invade”和“invasion”二词也值得推敲。一处是“TheU.S.invadedandoccupiedfirstAfghanistanandthenIraq.(美国先后出兵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和“HisdestinywouldchangewiththeSovietinvasionofAfghanistaninlate1979(他的命运因为苏联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而发生了变化)。”“Invasion”是“invade”的名词形式,但二者在译文中的意思大相径庭,为何?事实上,在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相关报道中,该词被频繁使用。如果将第一句的“invade”直接译成“侵略”或“入侵”十分不妥。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这两场战争是为了将当地民众从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是要带领他们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正义之战,美国的媒体又怎会将其定性为“侵略”呢?事实上,“invade”是中性用法。按照《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2003)的解释,“invade”是指“totakeorsendanarmyintoanothercountryinordertogetcontrolofit”。所以译成“出兵”或者“攻入”比较符合美国的立场。而在第二句的“invasion”被译成了“入侵”,这也是为了符合美国的立场,同样是对阿富汗出兵,在作者看来,苏联出兵是侵略他国,美国则是解放当地民众,这里译者显然也是从源语的文化出发才得出如此翻译。
通过对上述两处译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熟知源语和译语所表述的情感色彩,根据中间层反映的题材以及对原文内容的掌握,选取了合适的词汇,实现了相同情感意义的对接,即便译文违反了译语的逻辑或有违译语读者的情绪,作者也尽力对源语所要传递的情感色彩进行保留,使得译文很好地留存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这两处翻译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显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偏向于保存异域文化,这是异化的体现。
(二)同化融入中国元素
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可能在意义和形式上完全对等,译文在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的基础上,适应了译语的特点,从译语读者的需求出发,在一些地方舍弃了原文固有的形态,转而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大意,使得原文在译语环境中获得了新生。对于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词形和句型的变化开展。
1.短语形态的变化
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四字短语,这符合汉民族综合性的思维习惯,也满足了汉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心理的需求。相比之下,英美人则更倾向于发散性思维,在语言表达上不刻意追求或者不拘泥于音节和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四字短语的运用,可以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以下面三组翻译为例:
(1)a.theheadofthesnake
b.蛇头
c.万恶之源
(2)a.aragtagbandofjihadists
b.一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
c.乌合之众
(3)a.Weak
b.柔弱
c.不堪一击
“theheadofthesnake”若不变其形,直译为“蛇头”,颇为不妥,因为汉语中已有“蛇头”一词,指组织偷渡的人,与原意不符。蛇在西方文化中可指阴险狡诈之人。既然美国有引领西方实施消灭伊斯兰教的阴谋,在本·拉登看来自然是罪大恶极,因此译为“万恶之源”是比较贴切的。虽然“邪恶的源头”与“蛇”是看似无关的两个事物,但正是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原语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在译语中保留。
“aragtagbandofjihadists”应直译为“一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显然,直译译文从形式上看,显得冗长,虽然能从字面上勉强体现原文之意,但其可读性远不及四字短语;另外,从意义上看,四字短语的说法更加丰满,在直译中,作者原有的蔑视感也在直译的过程中有所损失。事实上,虽然9·11恐怖袭击对美国上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美国并没有因此高看拉登的基地组织,作者选用“band”和“ragtag”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作者心中拉登的基地组织是不堪一击的,终将为美国所消灭,这也是该文的主旨所在,那么此处在形式上的减少和意义上的增加并不违背作者的本意。
“weak”一词选自“theU.S.wasasweakastheSovietUnionhadbeen(美国像昔日的苏联一样不堪一击)。”这句话出自拉登之口,所以将“weak”译为“不堪一击”切合了作者的政治倾向。一方面,苏联作为美国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最后落到解体的下场,是美国“民主”胜利的里程碑,作者想以苏联为反面教材,证明美国式的民主终将胜利。另一方面也想以此彰显拉登的无知。将“weak”译成四字短语不仅传达了作者的字面意思,而且更加传神地传递了作者的心态,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了更好的交际效果。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以发现四字短语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形式或内容的删减或增加。先看第一组翻译,a与c相比较形式更复杂,意义上则不如c丰满。再看第二组翻译,无论是将a与c比较,还是将b与c比较,c都是最简单的形式,所以译文c是根据功能对等对原文形式进行了删减;第三组中,c的形式比a和b都要长,是对原文结构的增加,意义上译文也对原文有所补充,但并不违背全文的主旨,因此可以接受这种增加。经过分析,发现四字短语译文要优于直译译文,可以得出:词汇形式的改变不会损坏中间层新闻的完整性,反而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并增加可读性。
2.句子形态的变化
除了短语形态的变化,译者对句子的形态也进行了调整,不仅包括了语序的调整和词汇的增减,还包括了语音层面的变化。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文章对拉登诗作的翻译。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了拉登的一首诗:“Letmygravebeaneagle'sbelly,itsrestingplaceinthesky'satmosphereamongstperchedeagles.”这句诗在形式与韵律上都没什么特色,意思也比较晦涩,如果直接翻译,句子会显得冗长,也不符合汉语读者对诗的定义,即诗要有格律。但是看看译文:“就让我葬身鹰腹;苍穹之上,栖息的群鹰之间,是我的安息之处。”此处显然参照了汉语诗歌的特点,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了调整,将状语前置;并且,有三处使用了书面语常用助词“之”,使得行文更加整洁,看起来形式齐整,错落有致,译诗形美甚于原作。“腹”和“处”都押“u”韵,音律上也胜于原作。译文保留了原文所有的意象,将“inthesky'satmosphere”翻译成了“苍穹之上”,首先用“上”取代“in”,突破了原来容器式意象的限制,加之采用“苍穹”一词使整个场景变得更加恢宏,同样对“itsrestingplace”采用了汉语中更加委婉的说法,译成“安息之处”,使语义更加婉转。文章意美也甚于原文。作者应用此诗,主要是想通过拉登对死亡场景的描写,突出其变态的心理,经过译者之手,场面变得更加恢弘壮大,更加强烈地反应了拉登的扭曲心理,也更好地实现了作者的意图,而且此等功效在原语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作者在译文中所做的句法调整,句子成分和音律的添加并没有造成原文大意在译语中的失真,相反,根据译语文化所创造出的译文,消除了原文的陌生感,更加符合了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了文化冲突,能起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作者对原文采用编译手段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原文进行归化的过程。
四、结语
中间层新闻的翻译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其翻译主要包括同化和异化的融合。在同化过程中,增译、减译和调序等编译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主旨,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同时,异化手段的运用有助于留存原文的异域风情。
参考文献:
[1]徐泉,王婷.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J].语言与翻
译,2001,(3).
[2]钱叶萍,王银泉.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汉译英[J].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6).
[3]庄起敏.试论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J].上海翻
译,2005,(3).
[4]陈宜.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谈新闻报道的文本功能特点及翻译[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麦克米伦.高阶美语词典(英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3.
(张宇峰于善志 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