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你这封信,给那些脾气不好,不懂表达爱,动辄训斥子女的家长看看,他们一定会深有感触。不过,我们现在不说家长,那是另一堂课,我们说自己。
从你倾诉的字里行间,找到一句话,“我知道你心里仍然爱我在乎我”,我很欣慰,有这样的前提就好,谈话就能展开。
要么沉默,不与人交流,一交流就态度很凶,经常大声训斥,不关心也不爱惜别人,完全不顾人家的感受。这种人,我称之为笨人。你讨厌这样一个人,合情合理。怎么喜欢得起来呢?尤其是小时候,看见他凶神恶煞,你讨厌他,害怕他,很正常。
但我想说的是,当你长大了,你应该知道,他让人不舒服,却未必是坏人,有可能是受伤的人,失败的人,甚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他对人这样,自己的心里未必好受。
你是个明事理的孩子,你说“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改变我是你女儿的事实”,既然知道,他是父亲,是给了你生命的人,不可能一拍两散,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
他的品性有可能改善吗?不是没有可能。
我先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是我在编辑《倾听·人生》版中采访的一个女子讲述的。
女子出生在台湾,名叫心怡,她的父亲到45岁才有了她。父亲是大陆老兵。
心怡的父亲脾气非常坏。心怡为父亲拍了一部纪录片。我从镜头里看到,这一家人虽然生活在一起,但父亲却生活得像一个独居老人。
我看见镜头里,大概是母亲生日,她父亲要送母亲一只戒指,母亲在忙着做菜,没有立刻接过戒指,父亲就大发雷霆,将戒指劈头盖脸地向母亲扔去,把母亲的脸都砸破了。心怡扛着摄像机,准备拍下“送戒指”那样温馨一点的场景,结果变成了这样。
等心怡30多岁时才发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一直是心头的一根刺——你可以假装看不见,但是伤疤永远不能愈合。
后来出现了一个机会,为了保留历史记忆,台湾当地民间组织推行一项纪录片拍摄计划,记录老兵的故事。心怡报名参加了,她想拍这个片子,正好借机好好了解一下父亲。
对父亲的拍摄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心怡与父亲的隔阂太深了。她曾想过,要是父亲大喝一声“把机器拿开”该怎么办?可当她把摄影机对着父亲时,父亲竟没有说一句拒绝的话。于是心怡终于知道,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从来都是。
我这么详细地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你爸爸的品性有可能改善,而且,需要通过你努力。
我觉得要改善父女关系,在具体操作上,有三种可能:一是父亲改变,你不变。二是你改变,父亲不变。三是你和父亲都改变。
请你作个选择。我想,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三,因为只有两个人都改变,父女关系才会呈现良好的状态。
你父亲并非不想改变,有天他突然问你:“你不爱跟我说话,可是你对外人其实很多话。”无论他的方法怎样态度怎样,这其实就是他的一个信号,而你,不仅白白地浪费了机会,而且变本加厉地激怒了他,使得关系更加紧张,说明你没有做好改善的心理准备。
试着爱他,像心怡那样,找机会了解他。
心怡也曾逃开,但终究发现逃不开。她为父亲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父亲去世时,她才感到些许庆幸,而不是留下更多的遗憾。
道理很简单,你是她女儿,而且你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