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舒义
开店卖馒头也能年赚50万?四川广元的宋超在过去两年就创造了这个佳绩,他的秘诀叫做“圈地”。可以说是小店开展本地连锁经营做大的样板,而且方法很特别却又脚踏实地。
思路:“辐射面”是做大关键
宋超店内有馒头、包子、蒸糕等六大类40多个品种,但别人的店里也差不多都卖这些,价格也没什么差别。那么能赚更多钱的关键是什么呢?宋超说,要有足够大的“辐射面”。
开店之前,宋超曾用半年的时间考察“馒头市场”。市面上一般为四种馒头店:(1)菜市场馒头摊。本金最低(2万—3万元),但辐射面不超过0.5公里,收入偏低,月均0.5万—0.7万元;(2)街边馒头店。本金约7万—10万元,辐射面可达1—2公里,但仍以社区消费者为主,月均收入在万元上下;(3)商场超市馒头专柜,辐射面更大但有上限(3公里以外的居民极少购买),月均收入1.5万—2万元,但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4)工业化食品生产企业,流水线生产,辐射范围广(市域、省域乃至全国),收入高(与前三种不可同日而语)但投入也高,仅是一套标准流水线没有百八十万元根本做不了。
方法:三步“圈地”,年赚50万
第一步,小店试水,稳住1公里
2010年底,宋超经过考察,在某社区开了第一家馒头店。老实说,这家店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唯一的不同点是,宋超花重金——月工资6000元从某商场“挖”来一位面点师傅,做到有自己的特色,总保持比别家的多一两个品种。三四个月的时间,这家店顺顺当当地进入正轨,“宋氏馒头”也有了点小名气,周围约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很多都成了他的顾客,每月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这时,宋超开始了大胆的“圈地运动”。
第二步,布局菜市场,圈住20公里
“只要我手里有了1万元,就雇一个人,到周边菜市场里设一个摊。”宋超5公里说,一个摊位费用为每月1000—1200元(季付,押二付三),员工工资为每月1500元,他们的工作之一是“只管卖”,因为生产都在总店,宋超专门负责送货。
“设摊是有讲究的,”宋超特别强调,“每个摊所在的菜市场间距离都在0.5公里—1公里之间,逐渐向外、向远延伸。每个摊都必须打着‘宋氏馒头的招牌。店员们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跟顾客说我们是金字招牌,总店在哪哪,你们可以过去打听打听。”因为很多顾客都是退休的老年人,闲着没事还真的到总店转了转,看那边生意很兴旺,心里有了底,购买量随之上升,宋超的馒头店口碑也渐渐传开。而在之后九个月时间里,他在菜市场“分摊”快速扩展到22家,辐射范围接近20公里,尽管每个摊每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总收入却超过4万元。就在此时,宋超却着手“并摊开店”。
第三步,并摊开店,“大范围”制胜
“我可不想做个‘摊老板。”宋超戏言,他真正的理想是做“总盟主”。因此在201年初,他第一件事是成立公司,并注册了商标,然后开始逐渐撤摊,将五六个摊位合并为一家店,截至2012年9月底,他的22个摊位变为5家分店。开摊扩张的前景明明不错,他为什么不顺着这个路子继续搞下去呢?
“开摊的目的有二,第一,打造品牌、营造口碑。每隔一两公里就有我的牌子,顾客并不会深究这个牌子有多久、有多大,而是直观地觉得这个牌子不小,也许是个正规的企业,我这时要是还没有‘企业,一旦被顾客发现就惨了,所以要尽快完成注册。第二,占据市场。我设摊的菜市场,几乎都有同类摊位。我能跟他们竞争的,不是靠独有品种,因为这种东西很快就会被模仿,没什么实际的竞争力。我要占的是顾客的认知和认可。换言之,就算是我在一个菜市场、1公里范围内竞争不过别人,但至少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如果这些消费者的范围扩大到20公里,我的顾客就比别人高出很多倍,就没有人能跟我竞争。此外,我一直都是只在总店生产,配送也是个大问题。一天跑20多个摊位已经到极限,再多开几个,跑不过来就得雇人,成本还会上升。而利用品牌和口碑,将摊位合并,一来还能照顾大多数老顾客,二来配送不再是负担,第三最重要,退摊开店,可以省去一大笔人员费用,而店面的收入又比摊位高得多,除居民外,还会获得机关、企业等潜在客户。”
事实证明了宋超的判断,退摊开店后,他的客源不但没有减少,还有了约10%的提升,很多忠实顾客宁可多走1里路来买馒头。而5家分店加上总店辐射范围达到了20公里,比任何一个摊位、一家店、一个商超专柜都更广泛。2012年盈利可达5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