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远璇
【摘要】为探索提高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文章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支撑,探讨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以履行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原则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进而提出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原则以有效地提高大学文科教学的效果,为大学文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学习共同体;大学文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84-04
当前,我国由于大学教学质量滑坡迹象的显现,大学文科教学低效、无效教学不在少数,教学有效性问题较为突出,高校开始对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给予极大关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涌入传统教学领域。如何运用先进的学习理论依托新媒体平台提高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成为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为此,笔者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支撑,探讨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问题。
一、情境学习理论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经验性的实体,可以由教育者通过传递给学习者以使习者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就要像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好像物品由教师来传递给学生。在传统的学习理论中,学习者与情境、知与行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研究者对于这种传统学习观进行了挑战,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该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和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情境学习理论的出现使得学习理论从获得隐喻向参与隐喻转向。情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名学者J·莱夫和E·温格(JeanLave&EtienneWenger)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的本质。他们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实践以改变理解的过程,“学习是情境性的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因此,在情境学习理论中,学习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这种参与形成一种共同体关系,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们共享着理解,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任务。如博耶尔(Boyer)所言,“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共同体中,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一一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即学习就是在实践共同体中不断增强的参与,强调情境学习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这是传统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传统课堂是依靠强制力量引导学生学习,背后隐藏着人的异化和权利的失衡,这样的组织形式难以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共同的精神,不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平等交往。
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思的契机,特别是为提高我国当前的大学文科课堂教学质量拓展了新的思路,为传统课堂的更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高质量人才。目前我国的高校文科教学有其固有的特点,也有其局限性。
1、大学文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大学文科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而讲授的实际效果如何,关键则在于学生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传递和注入知识。单一使用讲授法教学易造成“满堂灌”的局面,多以教师主宰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然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师生达到一种精神契合的状态,共享理解,平等地思考问题,共同地参与实践,激发各自的兴趣,并最终各自独立地获得成就。
(2)班级规模大。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较大的问题,反应在大学文科教学中即多以大班教学为主。大班额的教学规模,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生生之间缺乏合作。
(3)教学内容陈旧。在目前的大学文科教学中,多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4)只重知识传授。大学文科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以上局限性造成大学文科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反馈、质疑问难、课堂探究、个别指导等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脱节、失衡,严重影响了高校文科教学的效果。
2、大学文科教学有效的原则
大学文科教学要有效必须使教与学的协调统一,要根据具体目标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和谐、协调和合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因此,大学文科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交流。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师生交流不仅能够使得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能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学习指导,形成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2)激发生生合作。有效的教学应当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应当有师生互动,也要有生生互动。独学而无友,学生同辈群体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共同参与思考,激发各自的兴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课堂探究,联系自己的过去经验,让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4)改进教学反馈。有效教学的评价中心应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应以形成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通过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得学有所得。在评价中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和多元化,并能及时提供个别指导。
3、学习共同体提升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大学文科教学应当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当做首要任务,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得学习者参与到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共同体中知识的情境性、交往的社会性和学习者的身份建构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1)构建学习型课程
传统的大学文科课程多为教学型课程,都是通过教师的预先设计、先验地把确定的内容“搬运”给学生,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没有生命情趣的课堂之中,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学习型课程则是学习共同体的独特之处。学习型课程是一种情境性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的动态课程。学习型课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生活联系起来,使得课堂教学知识具有了情境性。
(2)形成共同体成员资格身份
在传统大学文科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往的体验,学习者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隔膜。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是通过交流建构的,对于每一个体而言,学习起源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而“合法”即为共同体成员资格身份的获得,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共同体中,学习者通过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的协商共享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收获,共同体达成的对知识一致性的理解都是通过每个共同体成员个体的活动而创建的,且共同体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彼此信任。
(3)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到按向心方向移动
传统的大学文科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瞭望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个体只是在进行异质性的思考和行动,造成每个个体的孤立,更遑论共同体文化的吸收和身份的生成。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习者的身份从旁观者、参与者按向心方向移动,逐渐变成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实现由新手到熟手的转变。
(4)参与真正的实践
“关于学习的重要一点是进入到实践中,将实践而不是教导作为学习的源泉。”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文化与情境活动中的经验是统一的,是真正的参与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学习者探求、确认、评价和创造性地利用情境资源。在其中,学习者是进行他们自身确定的活动,而不是在他人强加的范围内活动。
(5)与周边共同体相交
在学习共同体与周边共同体如教师共同体的相交中,通过对周边共同体中有经验的从业者的认同而对自己的知识加以规定。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与教师这个“老资格前辈”的接触、交流和广泛活动而成为共同体中的充分参与者。
三、学习共同体构建中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1、运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然而,课堂却有其“非共同体”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规模扩大,大学文科教学方式以讲座为主,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以“效率性原则”制度化,使得原本应该是可逆的、循环的、质性的学习变为单向的、线性的、不可逆的均质化学习。因此,忽略了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课堂需要额外的教育空间和事件来补充。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媒体环境的日益成熟,基于网络的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传播环境日新月异。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到网络杂志、简易信息聚合(RSS)、即时通讯,从博客(Blog)、视频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到播客、好看簿、手机电视、云服务,这些网络媒体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机遇。
(1)新媒体平台的无屏障性,使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使得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加容易。
(2)新媒体平台的多媒体性和实时性,使得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且更加随机。
(3)新媒体平台的平等性,改变了学习共同体内部的约束方式,突破了区域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共同体的实践,更适合共同体成员资格身份的形成。
(4)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持久性,使得学习者的再生产循环得以实现,学习者逐渐由边缘参与者演变为核心成员。
(5)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参与真正实践成为可能。
2、新媒体在大学文科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目前在大学生中用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持有率很高,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手机的便携性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障碍,手机已经被很多大学生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课程网站、微博、QQ群、空间、博客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使网上网下的教学形成合力。如何运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大学文科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提出基于情境学习的新媒体平台大学文科教学设计的原则:
(1)提供拟真的学习场景
新媒体平台中多媒体的集成性,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色泽鲜艳的动态视频,通过在线学习和课程资源共享,提供广受学生欢迎的拟真的课程内容信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以下活动:提供课程的简介;提供幻灯片、地图或者音视频片段;提供在线图书资源的链接;通知学生教学地点、时间及教师联系方式;促进在线讨论、分发作业和提供课程相关阅读材料等。
(2)提供接近专家的机会
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通学生接近行业专家的资源获取通道。例如可以将一些专业讲座、研讨会或重要事件的记录以影音片段的形式上载至新媒体平台供给学生随时便捷地下载至电脑、手机等存储设备以供学习参考。
(3)提供关键指导和学习支架
教师可以通过随时通过发布相关信息、教学资料和课程资源,也可以随时与学生展开互动与讨论,为学生提供关键指导、搭建学习支架。
(4)提供协作的平台
利用新媒体平台创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共享及协作环境,配置各种资源吸引学生协作互动,以构建学习、交流、协作、共享的舞台。例如可以创建课程博客或微博,促进师生的课程讨论、引导学生反思。
(5)提供表达的机会
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可以利用微博“迎合了即时网络的发展趋势,缩短了从信息源发布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从而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时间的特点。”利用其即时性实现的瞬时传播,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形成学习共同体的高度的互动性。
(6)开展移动学习评价
教师要利用在线工具在真实的情境中及时地给学生以反馈信息,评价“要突出真实的活动和任务的情境性,侧重于对学习者身临动态实践情境而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以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7)制定合理的规范
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条件即为规范的执行,加上新媒体平台的参与本身具有随意性、分散性的特点,因此为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制定合理的规范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