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04-29 00:44:03李忠宝王梓
大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李忠宝 王梓

[摘 要]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是用生命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现有课堂教学的实践,它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既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满足。通过对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原则及实践样态的阐述,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7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在教育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构建生命课堂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生命化课堂教学作为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以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以师生自身的生命发展为基础,根据生命的特征开展课堂教学,把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主动发展有机结合,唤醒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

一、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之基

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以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知识观作为理论之基的。

(一)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家。生命哲学的主要观点是:生命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识流。故此,生命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这是视生命为活力的观念延伸,也就是把生命看做是富于创造性的可以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的体验、领悟。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他们的教育理论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需要。学校和教育的作用就是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宽松环境。也就是说,时代的发展对生命教育的定位,就是着眼于自主能力的发展。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使学习者的行为、态度和人格获得全面发展。总之,人本主义强调教学以人为中心。

(三)后现代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思潮,他们对现代知识观提出质疑和反思。主要代表人物有利奥塔、福柯、德里达等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信仰多元化,多重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是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强调对话、交往、语境的体验化,主张开放性的、公平性的对话。

二、生命化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生成性原则

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认为:“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1]人的生成性的特征,才为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人的生命是一个创造性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创造性的能量,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在不断体现、释放、创造能量的过程中,开拓、创新、生成;而这种生成和发展又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实践创造生命、实践完成生成、实践实现生命的超越;而这种生成和超越又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完成的。只有当人处于不断生成过程之中的时候,教育才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人天生一切都是确定的,也就无所谓教育了。因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就要重视人的生命过程,注重生命的关系性、创造性、个体差异性,真正引导每个学生走上追求自身真实价值、道德生命和精神信仰的超越之路。

(二)主体性原则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些独立的自我组成了一个世界。因此,个体生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分离的、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存在于一种主体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交往的过程中的。”[2]因此,我们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就要建立合理的教育交往观,走进他人、走进社会、走进世界。通过这种主体间的交往,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扬弃偏见和狭隘,实现人类本性和文化的超越。在共同追求美好人生的知识构建中,追求社会进步,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尊重、理解、关心、宽容的生命共同体,打破封闭的、孤独的、对立的教学气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教会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完成人类的历史使命。

(三)人文思维原则

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文化生命。人生活在文化世界之中,人文思维是文化世界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人生活的指向,精神的家园,道德的根基,生命之根本。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人文思维就是强调用科学思维说明、解释物质世界,在增加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提倡教育理念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独特生命,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人性关系;提倡教育环境的人性化,形成宽松、温情、人道的教学氛围。打破功利主义对学生的教育现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和关怀,使师生在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精神提升、灵魂的塑造,成为具有完整生命的人。

三、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

(一)生命化课堂是健康情感形成和知识掌握的课堂

人是感情的存在,人的成长也是富有情感体验的成长,并在不断成长中形成健康的人格。生命化的教学通过建立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催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生命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理解、宽容、关怀、同情、珍爱的生命情感体验中,在幸福、温馨的环境中,认知知识、领会知识、拓展知识,并在理解、感悟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汇,形成高尚的道德,实现生命的价值。教师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不再是孤独的“自我”,其生命活力得以充分的表现。在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启迪,生命意识也被唤醒。

(二)生命化课堂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生成性的课堂

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就在于突破既定、现实、有限,任何人的个体生命都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成、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知识世界、实践的经验及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阐述,学生接受知识要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实践生活,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生成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生成过程,主要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学生生活的关系体系。这种体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家庭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关系中,不只是单纯生成书本知识,还包括对人的生命发展的个性、人格、价值、生命意蕴的生成。二是关注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中,要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背景、情感、理想、追求不同,要因材施教。 只有建构一种相互交往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三)生命化课堂是师生、生生和谐交往的对话式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交往,这种交往是自由生命之追求,智慧的相互开启。学生从师生的对话中获得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的生成。在对话式课堂教学探索中,首先要采用教师导学引领。教师在上课刚开始时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交流,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成性的解答。其次,采用多种对话方式。通过学生演讲、讨论、辩论、互评的方式,能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去体验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去体验每个个体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的自由天性得到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丰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与各自的信仰。

通过对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生命走进了课堂,生命走向了智慧,课堂成为师生尊重生命、润泽生命、完善生命的舞台。我们相信,生命化课堂会使每一个生命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 参 考 文 献 ]

[1] 【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8.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