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与BSC的企业信息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的研究

2012-04-29 02:58章惠林杰
现代情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系统集成可行性

章惠 林杰

〔摘 要〕文章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理论建立分析模型,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初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将众多影响系统建设的因素统筹起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剖析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地系统实施方案。

〔关键词〕AHP;BSC;系统集成;系统重建;可行性

现如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标志。面对着不断涌现的各种系统平台,企业在不断吸收、引进的同时逐渐发现一个问题——众多的应用系统不但没有优化企业的管理,反而使得企业的运行更加的缓慢,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越发的困难。这是由于各个系统的开发时间以及开发商不同,采用的技术以及数据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1],这样的系统之间很难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业务的交流,因此各个部门、各个系统之间形成了封闭的孤岛[2]。为了能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流,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实施。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业务系统势必花费企业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一旦运行不良,对于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不少企业试图寻求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它可以有效的将企业存在的各种应用系统有机整合到一起。

当然,每一个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都会有自己青睐的方案,毕竟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业务类型等对于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方案的选择我们不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想象,毕竟几百万的项目对于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有效的分析模型来综合必要的因素,对企业系统建设的方案选择提供支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文章借鉴BSC方法,将与方案选择有关的因素划分成3个维度,接着借助运筹学理论中的AHP法,将设定的3个维度以及3个维度中的小指标进行分解,帮助不同的企业决定适合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此处我们假设企业的战略、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符合信息系统建设的思想,同时企业自身开发的以及集成的系统满足企业管理的基本需求。

1 基于BSC的多维评价模型

1.1 BSC(平衡计分卡)

BSC是由罗伯特教授和戴维教授于1992年提出,是一个将长期的策略战略和短期的具体措施联系起来的综合度量系统。既重视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又注重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性,便于战略的实施与战略目标的实现[3]。

1.2 模型的维度以及关键因素

影响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企业的内部因素,包括[4]:(1)人力因素,(2)集成资金的充分度,(3)管理因素,(4)企业现有的IT基础,(5)企业的战略目标等。企业的外部因素,包括:(1)政府的政策走向,(2)企业所处行业,(3)同行业的信息化现状,(4)同行业系统集成的现状等。

借鉴BSC的思想,我们将企业内外的多种因素进行重新的归类整理,设定成以下3个维度对系统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1.2.1 成本维

可行性分析主要针对项目实施的前期,这一阶段我们很难对系统的收效进行准确的预测,然而项目的费用却能够比较准确的估算出来。对于每一个系统建设方案的成本,企业都应该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将系统建设的费用有效的控制在这样一个成本的区间内,企业对于该方案都是可以接受的。而该维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的指标:

(1)系统建设的预计直接投入,其中包括购买软件、硬件的费用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以及监理的费用。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间接费用,不仅包括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等的损耗,还包括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对于系统有效建成与集成或者承建商进行沟通协调等产生的人力或者物力的损耗。

(3)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企业业绩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系统调试以及集成过程中对现行项目的停滞、企业协调人员自身业绩的影响、操作人员对系统适应带来的业绩损失。

1.2.2 性能维

系统的建设可能带来的系统性能的改善,主要包括:

(1)系统的管理性能,包括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的改善,管理效果的提升,信息传递的速率等。

(2)系统的安全性能,包括数据提取以及传递的效果,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性的提高,大规模访问时系统的稳定性等。

(3)系统的可扩展性,包括对于上下游厂商信息系统的扩展性能,是否能够快速的进行新模块的融合等。

1.2.3 环境维

该维度是系统建设方案评估之所以复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来说,系统所处的环境对于其能否有效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的重点也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1)宏观环境层面,主要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关企业对于不同方案的态度以及类似方案的成功率。

(2)微观环境层面,主要包括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企业的IT基础、企业各层人员对于系统集成的态度。

由于以上各指标的单位以及量级的不同存在着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比较。因此在进行整体分析评价之前,为尽可能反应实际情况,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5]。其中,成本维中的投入与费用都是一些定量指标,而性能维以及环境维中的指标大部分为定性的指标,针对不同的指标类型我们采用不同的量化方式进行处理。

对于定性指标,我们采用将各个指标进行等级的设定,例如,针对系统的管理性能我们设定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5等级,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思想来确定指标的影响度[6]。该方法是采用调查方式就评价的问题分别向有关领域的专家提问,而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7]。

对于定量指标,我们采用归一化的思想来确定指标的影响度。根据指标本身的特点采用下列两种无量纲化标准函数,mi,Mi分别为评价指标Ui的最小、最大值[5]。

(1)越小越优型无量纲化的标准函数

2 AHP以及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2.1 层次分析法

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8]是一种适合于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AHP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问题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AHP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一般形成以下几个层次:最高层的决策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标;中间层的策略层或准则层,表示采取某种措施或政策实现预期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最底层额措施层或方案层,表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方案。

(3)构造判断矩阵

在结构层次的每一层中,针对上一层将该层中两两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给出一个判断数值并写成矩阵形式,就形成了判断矩阵。

(4)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要求将同一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求出来。计算方法为AW=λmaxW,其中W为单排序权数,λmax为最大特征根,而一致性指标(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公式为:

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为:

2.2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1)将运用BSC方法划分的3个维度结合AHP方法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如图1:图1 系统建设方案有效性层次分析结构

其中A为目标层,C为准则层,P为方案层。

(2)构造判断矩阵

首先,根据目标层对准则层的两两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如下判断矩阵:

(3)接下来进行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得到如表1:

且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表1可以看出:

(1)在相同的情况下集成成功的概率比重建仅有10%的差别;

(2)很少会有两家企业的情况过分的相似。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表2得出的以下两组公式进行分别的检验,将相关的企业数据带入相应的方程式中,通过得出的结果来判别应该采取的方案类型。

(3)12种影响因素在各表达式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自变量存在很大的差别,相乘后的结果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而不应该仅仅是模仿其它企业或者毫无根据的进行系统建设;

(4)良好的经济保证、对新系统性能的较高要求会促使企业在系统建设的时候倾向于重建系统;

(5)然而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内部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认知以及支持的态度在保证系统的有效实施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倘若以上比重较大的部分在企业的具体状况中并不是关键影响因素,则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策略,而不应该按部就班的复制他人的经验。

3 总 结

在企业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影响因素,众多的因素往往加大了企业选择的难度。系统集成以及系统重建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两大选择方案各有各的优劣。对于很多大型的、已拥有众多异构系统的企业来说,可能集成的方式更容易接受。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倘若把已存的系统全盘的否定,无论对于企业的业务运营还是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而言都是一种损失。然而系统集成充分运用了企业已存在的系统,达到了优化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同时新系统可拓展性也更强。当然,在系统集成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难题,这些难题有可能造成整体系统运行的不畅,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企业也许更倾向于全面的系统重建。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案,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以决定系统建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桂洪,陈文戈,刘洪江,等.基于WEB Service的企业管理系统信息集成方案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7,36(3):43-46.

[2]张霞.Web Service在企业应用系统集成中的运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1):168-170.

[3]唐沐.基于BSC的企业信息机制管理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0:36.

[4]http:∥www.mei.gov.cn/industry/utility/news.jsp?cd=406652&edittime=2011-12-28[EB].

[5]张生瑞,周伟,等.城市客运结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4):60-63.

[6]张争艳,幸福堂,柳洁.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定量化方法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1):97-100.

[7]闵文杰,陈建明.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0,(5):38-43.

[8]郑小玲,赵丹亚.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6):37-38.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系统集成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工业企业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与信息化集成系统(下)
“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车牌识别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探讨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