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吉莉 何遂
〔摘 要〕气象情报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社会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气象情报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是要实现全覆盖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实现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需要在传播的内容、手段、渠道上下功夫,同时,要高度重视气象情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并不只是气象部门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气象情报有效传播的长效机制;而社会公众也应该主动掌握一些气象情报的基础知识和防御指南,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气象情报的传播渠道发生着重大变化。
〔关键词〕气象情报;传播;效用;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气象情报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气象情报不只是指通常所说的天气预报,与气象有关的各种信息都称为气象情报,包括天气预报、预警信号、天气预警、农业气象情报、旅游气象情报等等,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已离不开气象情报。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对防灾减灾起着重要作用,为老百姓挽回了大量损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气象情报的覆盖面并不完全,气象情报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然存在因没有得到预警信息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尽管气象情报的传播途径有电视、网络、121电话、短信、电台、预警信息显示屏等多种渠道,但是气象情报的传播能力和效果还有待提升。大量研究[5-9]表明,信息传播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接收者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全面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1 气象情报的作用
气象情报涉及到军事、农业、工业、旅游、交通等多个领域,它的有效传播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与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一方面,气象情报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气候资源,用于军事作战、提高生产力、合理规划时间等;另一方面,气象情报可以帮助人们防御气象灾害,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两个故事就是将气象情报用于军事作战的例子,“草船借箭”利用的气象条件是大雾,“火烧连营”利用的气象条件则是风。如今的高科技军备时代,仍然离不开气象情报,当海上有台风、大雾时,对出海作战仍然会造成很大影响。光温水三要素是气象情报的重要组成部份,而这三要素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者从光温水的变化情况可以知农时,安排农事,趋利避害,提高农业生产力。利用气象情报,对旅游计划的制订、户外活动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帮助。如冷空气来临需要及时增添衣服防寒保暖,有热带气旋过境则预示着将有狂风暴雨,对交通和生活都有影响,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情报。
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其中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滑坡、雷电、冰雹等灾害,这些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虽然,有些气象灾害不能人为的控制,但是,只要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是可以避免或降低危害程度的。降低和避免气象灾害损失是建立在知道即将会发生何种气象灾害情况下的,而这种“知道”就来源于气象情报,这就是气象情报的作用之所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大暴雨,造成37人死亡,其中很多是被溺死于车中。这个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质疑,预警信息发没发?出现这种质疑就说明气象情报在传递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因为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这回事。
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Dec,2012Vol32 No12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气象情报的传播效用及其发展方向研究Dec,2012Vol32 No122 气象情报无效传播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无效传播是指气象情报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根本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效传播是与有效传播相对立两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覆盖面、准确性、采信度、指导性几个方面,下面举例说明:
某个地区,假如气象情报所有传播渠道和媒体覆盖了该地区的80%,而另外的20%,人们无法接收到气象情报,因此,对于这20%的地区和人来说,气象情报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帮助,传播是无效的。
在某一次天气过程中,预报服务人员提前发送了预报、预警信息,广大群众收看到了这些情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到了情报中所提及的时间点,并没有发生气象情报中所描述的天气情况,显然,人们采取的措施有些多余。对老百姓来说,这些情报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种情况:在重大气象灾害来临前,气象部门作出了准确的预报并通过多渠道发出了预警信息。有些人看到了这些预警信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些人看到了这些预警信息,但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对于这些人来说,气象情报没有帮助到他们减少损失,同样是无效的。
将上述几种情况归纳一下就是:气象情报发出去了,有人没收到;气象情报发出去了,但信息不够准确;气象情报发出去了,也是准确的,但受众[10]并没有采信,或是采信了但不知道如何应对。
透过这几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气象情报无效传播的主要原因。第一,政府或气象部门对气象情报传递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第二,气象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技术理论还有一些欠缺;第三,社会公众对气象情报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对气象情报的认知和理解不足,缺乏一些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和本领。
3 气象情报传播渠道分析
前面提到,气象情报的传播途径有电视、网络、121电话、传真、短信、电台、预警信息显示屏等多种渠道。下面逐一分析各种传播渠道的效果及利弊。
3.1 电 视
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体,一般安装在家里,安装在公共场合的电视一般用于播放广告片,利用电视作为气象情报的传播载体只能对在家的电视观众起作用。电视栏目安排比较固定,一般是固定时段播出相应的内容,比如天气预报栏目一般安排在新闻联播前后。目前,部分省市的主要电视台实时显示预警信号,并在屏幕下方插播重要天气情报,这是一大进步。
3.2 网 络
网络是一种及时性比较好的信息载体,利用网络,可以快速更新各种气象情报。目前,很多门户网站都开辟了天气栏目,或者有气象情报类新闻,对重要天气进行报道。但是,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必须要主动关注才能获得相关信息。换句话说,情报就摆在哪里,看了之后才能起作用。
3.3 121电话
这是一种语音电话,能够查询各地的天气情况,固定时间更新。它主要针对天气预报,对重要天气情报的支持不理想,而且这也是一种需要主动获取的渠道。
3.4 传 真
由于人力物力的关系,传真的发送数量有限,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报送气象情报。一是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利用他们的渠道转发气象情报。
3.5 短 信
是一种可移动接收气象情报的载体[11-12],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都可以接收短信。利用短信传播是一种推送的手段,可以快速发挥作用,用于发送时效性很强的情报比较有效。但是,利用短信进行全网发布尚未实现,一方面是技术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有些用户不希望收到此类信息,视其为垃圾短信,会引起投诉。
3.6 电 台
也是一种可移动接收气象情报的媒体,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都可以收听。利用电台传播气象情报也是一种不错的渠道,更新速度快,可以随时插播。缺点是覆盖面不高。
3.7 预警信息显示屏
是一种专门用于发送预警信息的LED显示屏,一般安装在广场、人员密集场所等显眼的地方。这种设备利用其显眼的特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发挥作用,主要是对户外活动人员效果明显。
3.8 “村村通”广播
这是一种安装在农村的广播设备,主要服务农村。由于农村居民分布不集中,信息相对较落后,利用其传播距离较远的特点,效果较好。
经过对气象情报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得出:没有哪一种传播渠道可以实现全覆盖,各种传播渠道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要将气象情报快速传出并发挥作用,还需要做一些工作。
4 提高传播效用的思路
气象情报对社会生活非常重要,通过对造成气象情报无效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气象情报传播渠道的效果和利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情报传播的效果还不够好,提升气象情报传播的有效性还有一定的空间。
4.1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提高预报准确性
气象事业发展了几十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气象事业是观测、预报、服务、预警等多种工作的总称,其中各项又可以细分,涉及面广泛。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完全了解气象到底是什么,人们往往把气象与天气预报等同起来。这种片面的思想,是一种阻力。在天气预报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预报失误的情况,人们就会对天气预报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对天气预报失去信任,降低天气预报的关注率。天气预报仅是气象情报之中的一种,不信任天气预报自然也会影响到其它气象情报的关注率,气象情报传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大气象科普[13]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气象,让人们明白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未来天气状况的科学。气象防灾减灾校园的建设就是一种培育气象文化的重要举措,把学生从小就培养起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教会学生一些气象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辐射到家庭、朋友,这种模式值得推广。通过组织大型活动、防灾减灾讲座,也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气象,让人们认识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将其被动接受的思想转变为主动获取。其次,对气象部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提高预报的准确性。这是气象部门的本职属性,也是保证气象情报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4],社会公众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这说明,社会关注的主要还是预报准确性问题。如果某地的预报长期是不准确的,那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无法使人们产生信任;当预报做到非常准确了,那时候人们会主动去获取气象情报,关注度自然就提高了,有效性也提高了。提高预报准确率是首要任务,再配合其它措施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优化传播渠道,提高时效
前面分析了气象情报各种传播渠道的作用和利弊,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各种媒介的优点,取长补短,实现气象情报的广覆盖。电视可以播放普通的天气预报等一些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内容,还可以提前发布一些预警信息;对于那些短时临近的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发布就显得不是很有效了,因为受观众和播放时间的限制。电台、短信就是发布重要情报的最佳渠道,因为其移动性强,还不受时间限制。在同一媒介的传播,也要对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气象情报大部分都是时效性非常强的信息。不管采用什么传播媒介,时效性是必须首要考虑的。气象情报一旦在时间上落后,那就是垃圾情报,毫无价值。某气象台站在一次天气过程中发布了预警信息“我地在某日某时将会出现雷雨天气,请注意防范”,结果有老百姓看到后产生了质疑:“这雷都打了这么久了,雨都下完了,现在预警还有什么用呢?”这种情报显然是没有达到效果。雷电、大风、暴雨这类消息还不算时效性特别强的,如果发生台风、龙卷风之类的破坏力非常大的灾害天气,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时效性,只要不提前发出,几乎是毫无用处。因此,气象情报的传播需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发布预警类情报就是和时间赛跑,而且要跑在前面。
4.3 重视传播的内容和方法
气象情报是各种社会信息的一种,和其它信息一样,接收者都要通过视觉或听觉来进行理解。情报传播过程中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传者是否传递了情报,二是受者是否关注和重视了该情报。气象情报的受者有两类人,一种是政府相关部门,另一种就是社会公众。在社会公众里,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风俗习惯的,这些差异为气象情报的传播多少带来一些困难。为了让接收者能够较好的理解气象情报,就需要情报内容具有通俗性、本土性;为了让接收者长期收看或收听,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能过于格式化;为了让特定的人群接收特定的情报,还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这些看来,要确保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
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网络)传播气象情报,要做到内容通俗,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形和文字发挥辅助作用。气象情报的传播,不只是让人们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还应让人们知道出现这些状况时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要采用特殊的传播内容(比如儿童理解能力较低,应该开发一些少儿节目)。对于不同文化或语言的人群,传播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不识字的,可以用语音信息;听不懂普通话的,可以用地方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关注气象情报的重点存在很大差异,农技人员比较关心农事信息,旅游者比较关心是否适宜外出旅游,工人比较关心是否适宜施工。因此,气象情报应具有针对性。
4.4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
气象情报是一种公益的信息,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单凭气象部门的能力去实现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显然是不够的,在资源、人员、经费三方面都存在问题。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其传播能力远远超过气象部门。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传播效果。
另外,气象情报的传播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为知晓和再传播。知晓的意思就是要加强学习,认识气象,理解气象情报,熟知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在危急时候,自救可能胜于等待救援。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事件中,有驾驶员明知前面有积水还驾车前往,等车熄火了还呆在车里不出来,最后被活活淹死,这就是缺乏自救能力的表现。
任何个人都是一个传播源。在信息比较蔽塞的地区,如果有人收到了预警消息,然后通过他们的能力再传播给其他人,那是非常有效的。气象信息员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他们为防灾减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假如人人都能以气象信息员的方式,发挥消息树的作用,何愁信息不畅呢?
5 气象情报传播渠道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云技术、微博等名词进入公众视野,气象情报的传播渠道也将发生巨大变化。首先,电话、传真都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情报传播的地位正在逐渐减弱;其次,电台的收听率也在下降,主要听众是驾乘人员,随着3G网络的发展,车辆上的电台将被移动电视取代;预警信息显示屏、“村村通”广播分别定位在人员密集场所和人员稀疏场所,由于其直接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将会得到继续发展;电视、网络、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些将成为气象情报传播的主要阵地,随着技术进步,利用短信全网发布重要气象情报将成为可能,利用云技术将使得气象情报更新更加迅速和方便。
6 结 语
气象情报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指引着人们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和防御气象灾害。尽管气象情报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但由于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气象情报的覆盖面还不完全。对于情报的传播者来说,为了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在内容、手段、渠道上下功夫。但是,气象情报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受者是否采用气象情报的对策或建议。传播气象情报不仅仅是气象部门的责任,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对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非常有利。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气象情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实现气象情报的有效传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峰,李晓露,桑瑞星.关于气象信息传播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气象软科学,2011,(5):83-87.
[2]赵志刚,葛洪艳,肖婧.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14-15.
[3]朱亮民.浅议农村气象信息供给的不足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54.
[4]朱定真,董丽丽.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探讨[J].气象科学,2010,30(4):522-525.
[5]王德海,等.发展传播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6]罗桂湘,谭强敏.论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J].广西气象,2004,25(3).
[7]黄世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J].政工研究动态,2009,(1):19-21.
[8]陈国弟.有效扩大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28(9):1372-1373.
[9]徐万照.如何提高广播传播的有效性[J].中国广播,2009,(11):53-55.
[10]焦晓强.注重受众态度,提高传播质量[J].传媒,2011,(3):70-71.
[11]张帆.媒介移动化与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J].新闻传播,2009,(12):99,123.
[12]王高芳,宋晓亚,牛永波,等.浅谈气象短信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优势[J].山西气象,2007,(3):37-38.
[13]陈天贵.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科技服务的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4):115-118.
[14]中国气象局.中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估研究报告[R].2008:1.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