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梦晴
[摘 要]科学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必须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构造科学的培养模式,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寻求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并且切实有效地付诸实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29-02
素质教育是在人的自我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人与社会需求规律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隐性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心理、身体和各种业务素质等多个方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它的根本,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它的基础,其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能全面、快乐、健康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普遍注重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很低,无法适用激烈竞争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加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培育出具有“坚实的工具性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专业、身体、艺术、心理等素质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或问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只看重目前的“实在”,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片面满足金钱等物质的需要,不太注重人文素质的精神熏陶,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教育功利性、市场性思想严重,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了市场。而且,人文教育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过分强调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隐性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文明进步必然要求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理工科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一般的社会科学常识不太了解,文科类学生只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不关注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人才培养过程功利化思想侵蚀了学生的头脑,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离;尤其在我国高校内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一些不正确的文化理念、腐朽思想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高校的方方面面,使得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削弱,而西方各种文化思想就趁机不停地加以渗透,并有日益加强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问题出在哪里?归根到底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三、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应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密切配合,多渠道、全方位地抓好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在学校总体思路上要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素质。科学的办学理念将为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文导向。要在学校营造出教授治校的良好氛围,树立学术的最高权威,倡导学术自由;在校园文化、图书馆底蕴、隐性课程等方面,营造重知识、重学术的浓厚氛围,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通过体悟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培养方法上要以生为本。一是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分类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个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通识课程,将人文、哲学、社科、美学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开设课程。以人文精神引领教育创新。
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重视师德师风教育。要注重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来教育学生。同时,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文明利用校园网络,将网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在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健康观念,一方面要做到身体健康。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毅力,陶冶学生情操、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养。另一方面要做到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为学生缓解压力,从正面激励学生,使得学生对自己、对未来、对生活充满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永佳,霍秋珍. 浅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 2012,(5).
[2] 刘彦力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1,(2).
[3] 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 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讲话摘编[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7] 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5).
[8] 苏俊玲.大学生自主创业之心理准备分析[J].大学教育,2012,(9):89.
[9] 郭莹.我国高校发展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大学教育,2012,(8):85.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