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 叶思思 陈李斌佶 刘健
摘 要:作者使用自行编译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比研究了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不同性别、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及行为偏好方面分别存在差异;并结合研究结果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管理提出对策,为预防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 “90后”大学生 网络行为偏好 依赖程度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当前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成瘾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调查表明,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重要群体,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占所有网民中的大多数,且其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在对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90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控制对策,从而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1][2],共发放问卷613份,收回605份,有效问卷600份,问卷从网络依赖程度、行为偏好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研究了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性别、专业间的差异[3][4]。
1.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首先,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使用行为偏好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游戏、购物、信息获取、学习等方面。男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的数据:游戏(21.11%)、购物(5.53%)、钻研计算机技术(4.52%)、浏览下载信息(17.09%);女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数据:游戏(3.25%)、购物(15.58%)、钻研计算机技术(0.65%)、浏览下载信息(24.68%)。以上数据分析表明,男生相对女生缺乏有效信息的获取意识,在学习及社交生活中更容易形成落差感,且不善于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因此,男生较女生更容易依赖网络寻求情绪舒缓,在网络中寻求成就感。
其次,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网络使用时间每天六小时及以上的男生(18.39%)比例明显高于女生(1.61%),利用空余时间的上网的男生比例(70.79%)低于女生(84.13%),并且仅有33.68%的男生能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表明男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与盲目性,也体现出男生在大学中生活模式单一并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意识。分析表明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的心理年龄及结构差异造成的,大部分男生相对女生心智缺乏有效感知,主要反映在学习及生活中男生相对女生缺乏心理沟通与疏导能力,进而对网络及其衍生物表现出了更强的依赖性。调查还发现当远离网络时,男生(13.79%)表示会很焦躁,远超过女生(1.61%),该部分男生对网络依赖的表现呈现网络成瘾者的特征。调查表明,男生(51.96%)认为网络成瘾的原因是由于自我约束力差,且缺乏更高的学习主动性与目标性。“90后”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表明男生相对女生对网络的依赖更需要外界的制约与引导,需要引起大学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2.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在专业间的差异。
每日上网时间数据显示,医学专业学生(36.36%)上网时间达3小时及以上的低于非医学专业(48.62%),反映出非医学专业比医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使用率更高,其中非医学专业学生(10.90%)上网游戏比例高于医学专业(7.83%),学生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多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在虚拟平台寻求较为自我的空间定位,渴望获得独立与认可的行为偏好,此种行为偏好与其对未来社会角色的不可预知性判断存在内在联系;医学专业学生(27.05%)上网聊天的比例高于非医学专业(23.87%),试通过网络聊天来缓解社会、家庭、学习给予的高要求压力,这也客观反映出医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行为偏好受其学习性质和今后工作性质的影响,而“90后”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上网方式﹑上网互动对象等项目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二、解决“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问题的途径
以上对“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及依赖程度状况的分析表明学生存在对上网目的、具体网络行为不明确和自我约束力不强问题。当今“90后”大学生作为学生向社会过渡的特殊群体,担负向社会传播新思想、新技术的职责,而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一旦成瘾,就将加重其学业不良及社会适应问题。
1.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实行规范管理。
由于网络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医学生上网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制度,而且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医学院校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学生上网做到有章可循,促进大学生科学上网[5],从制度上给予学生规范,使其网络行为受到约束而非如调查者(13%)所言的随性而为,发挥网络真正的能效。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健康网络行为。
正如调查结果显示:15%的受调查者表示上网玩游戏是其团队关系满足了爱与归属的需要,7%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一个能交流内心想法的朋友;24%的受调查者表示上网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聊天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学生存在情感孤独与孤寂感,使他们欲在网络上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的关系。各院校尽早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团队辅导与个人干预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网络成瘾的危害意识,加强学生个体在团体活动中个人价值的提升,降低网络成瘾比例[8]。
3.加强网络使用教育,强化学生自控力。
虽然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也存在正面影响,即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但大学生存在的某些人格特质也造成其对网络成瘾[7]。65%的受调查者坦言自我约束力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培养。41%的受调查者认为自我认知是解除网瘾的关键[6],因此学校应发挥思想教育和指导优势,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杜绝网络成瘾现象出现。另外,38%的受调查者认为丰富精神生活可有效解除网瘾,7%的受调查者表示除了上网外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因此学校应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表明,面对“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偏好问题,只有学校、团体、个人各自发挥效能,必能使网络的使用步上正途。当学生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在道德教育中加强自我修养,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网络道德判断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避免网络成瘾.必将促进自身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
[1]黄璐,王爱云,杨梅.关于网络调查问卷设计的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3):13-15.
[2]周世杰,唐志红,彭阳.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5-458.
[3]冯聪,凌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偏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15,(2):39-40.
[4]易海燕,陈锦,杜晚新.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11):69-73.
[5]刘宪亮,郭继志,尹文强,吕晓丽,陈祥华.关于医学生网络成瘾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25-26.
[6]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卫生心理杂志,2001,15,(4):281-283.
[7]卢艳荣,李淑环,刘凤阁.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