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遥控帕金森病

2012-04-29 00:44袁邦清
家庭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程控起搏器大伯

袁邦清

口齿清晰,行动轻松……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陈大伯是位帕金森病患者。说起来,陈大伯这良好的状态,多亏了脑子里装的“起搏器”。原来,63岁的陈大伯患有帕金森病7年,近年来出现奇怪的手脚“乱动”现象,就像跳舞一样,完全不能自控,药物也控制不住。经多地辗转求医,陈大伯做了最新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在脑内植入1个“起搏器”,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体康复情况良好。

起病缓慢,容易忽视

帕金森病属慢性脑部退行性病变,患者脑干内被称作“黑质”的部位出现急剧退化,无法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传导递质,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患者表现出动作缓慢、震颤等症状。此病高发年龄为50~79岁,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据国外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每800人当中就有1人患上帕金森病。

由于帕金森病起病和发展都很缓慢,患者往往会误认为是身体的正常衰老,容易忽视,延误病情。因此,及早诊断、发现帕金森病显得非常重要。当发现老人出现四肢无力、小碎步行、手抖、“面具脸”(即表情呆板)、肌肉僵紧等症状,应警惕患帕金森病的可能。

服药 “蜜月期”只有四五年

帕金森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在帕金森病早期,吃药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但这段时间一般只有4~5年时间,医学上也把这个时间叫做“蜜月期”。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愈来愈差,药的剂量也越来越大,患者会出现运动波动症状,如来去无踪的“开-关”症状(注:指患者在生活中常表现为突然僵直无法动弹,比如走路时,突然迈不开步子等)、异动症等(注:指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不可控制的手舞足蹈症状)。同时,长期服药其疗效也会逐年减退,即产生耐药性。通常来说,中晚期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就意味着药效已经达到极限,这时可以考虑通过手术予以改善。

脑起搏器能控制肢体活动

临床上,脑深部电刺激术为非毁损性治疗,手术创伤小,适用于晚期帕金森病,以及药物已失效、或有严重异动症的患者。其机理在于利用电流来持续刺激脑部目标区域,从而抑制可引发运动功能失常的信号传导,达到治疗效果,类似于心脏起搏器功能,因而亦俗称“脑起搏器”。

手术中,医生在患者颅骨上钻一直径1厘米多的孔,将一条带电极的导线植入患者脑内丘脑底核;同时在锁骨下部皮肤切开约8厘米长口子,埋置微型程控刺激器。术中唤醒患者,以电刺激来测试治疗效果。如果确定肌肉僵化或颤抖现象有所减轻,医生就会确定电极的位置,将其固定在颅骨上。电极的延长线则与被植入锁骨下的神经刺激器相连接。使用时,患者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对电刺激的程度加以调整,从而控制肢体活动。

安装脑起搏器并非一劳永逸

由于帕金森病都由退化性因素导致,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加重,电刺激逐渐变得不够“劲”,需要进行调整。不过,患者手中的程控仪只能控制开关以及调整电压参数,其他参数如需调整,应到手术医院接受医生的程控。因此,术后随访非常重要,患者要把自己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进行程控。

还需要强调的是,放置“脑起搏器”后并不等于可以不吃药。手术可以改善运动障碍,但如果完全不用药,效果并不明显。起搏器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无药物作用时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吃药剂量。因此,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手段应是“一手拿着多巴胺药物,一手拿着脑起搏器”。

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到具有较高资质的医院,由神经外科专家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编辑/严敏 jtyy7630@163.com

猜你喜欢
程控起搏器大伯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泰然处之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修伞
修伞
基于Multisim10和AD603的程控增益放大器仿真研究
程控增益射频宽带放大器
基于STC89C52的程控移相器的设计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