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冰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科学课程标准》更是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把科学探究作为标准内容之一。科学课教材安排的大量探究性活动,这就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本质的学习熔为一炉。因此,怎样科学地理解探究性学习,何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教师讨论和思考的焦点。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教师,如何完成科学课程标准?
刘默耕教授在《小学自然教学漫谈》中就用“让孩子过河”这一事例非常生动地给我们讲明了“科学探究”的实质。现在结合刘默耕教授的《小学自然教学漫谈》,谈谈我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理解。
一、科学探究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科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里,短短40分钟将要跨过人类科学探究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长河,只给学生传授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怎样才能做到知识、兴趣、能力一箭三雕,既让学生获得“金子”,又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呢?刘默耕教授用了“带领学生过河”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拟进行了讲解。
让孩子过河的办法很多,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软卧车厢让他舒舒服服躺着过河,目的地到了,你再让他自己下车去走走看看,恐怕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离开软卧车厢寸步难行!
还有一个办法,是先造座桥,老师把他们背过来,或者抱过来,路是老师走的,但他在老师的怀抱里,也可以东瞧西看,见到一些事物。
第三种方法,是排着队,老师喊:"一、二、一!"整整齐齐排队过河,一起走,一起休息,整齐划一。这比生软卧车厢,或者让老师抱着过河要强得多了,是他自己走过来的。但是前提必须有桥,孩子们的体力也要差不多,能够走得一样快。如果前人没有修好桥,这个河怎么过呢?
第四种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前面虽然没有桥,但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上一块大石头,再让孩子们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孩子们找的石头,走的路,都各不相同,但方向都向着老师,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了跟前了,老师再跳上另一块大石头,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这比一、二、一,齐步走要显得乱,但乱中有不乱,目标一致,只是各人走的路线不同,适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体力好,胆子大,两块石头,一跳就过去了;也有的孩子体弱、胆小,要多找几块石头一块一块走过去。还有的可能滑下水去,这时,老师就要把他拽上来,保证他不会淹死。过河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擦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他不要老师领了,不仅自己会找路过河,还会造桥、修铁路、造飞机、造火箭。
在上述几种“带领孩子过河”的方法中,第四种方法“让孩子摸着石头过河”引用到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里来,更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观念和《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在科学课教学中,这几种“过河的方法”都有可能用到。孩子有一个从幼稚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一开始,有抱的、有牵的、有领的,然后是老师站在河中心引导,最后干脆站到河对岸,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过来。例如:教学《物体热胀冷缩》一课时,老师先做给学生看,再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做,最后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每一课,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来定。例如高年级也有要“背着”“牵着”走的课,比如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天文学,这些内容怎么能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究呢?只好以讲述为主了。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增加启发式的因素。
对同一个内容,甚至同一节课,对不同班的孩子,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可以跳过去,有的要背过去,有的得牵过去。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去创造,去探索。哪一种方式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教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就怎样做。总的精神是要发动孩子们自己找路过河,自己设法造桥、造船。不能先修好铁路,再造好软卧车厢,让他们躺着舒舒服服地过河去。
二、科学探究中,怎样引导孩子“摸石头过河”?
我认为科学课的教学中,“过河”过程就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河里的石头”就是老师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
孩子们讲错了,结论搞错了怎么办?科学的结论正是从错误中诞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在教学《物体的沉浮》这一课,孩子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的东西浮,轻的东西沉”这一条结论。老师追问他们说:“纸团多轻呵,沉了;大轮船多重呵,不是浮在水面上吗?”再让孩子针对这个情况设计材料,自己去纠正错误。
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强调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搞科学”,我们科学课老师要转变观念,解放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指导者。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县大兴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