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迪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向来主张“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进入持续飞速的增长期。而以此同时,中国食品工业也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当然,国人对饮食的需求,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方向转变。但近些年来所频繁出现的“瘦肉精”、“三鹿毒奶粉”等恶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又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甚有可能阻碍可持续反战战略的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塑性功不可没。
关键词: 食品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可塑性
一、食品安全的基本概论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品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
(二)食品安全的特性
第一,安全性。这毫无疑问是食品安全的最基础性特征。第二,严谨性。这是作为监管主体的有关行政部门一定要引起注意的。第三,协调性。对于保证食品安全而言,各方必须要做到协调互助,哪怕有一方出现纰漏,将很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种类
影响食品安全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操作的结果。一些不法商家及黑心销售者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食品的成分、外观甚至是性质进行人为的控制性操作,而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有害影响。市面上所出现的食品不安全问题,此类型尤其较多。第二类,客观因素。这里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一些不可抗力的恶劣天气,如突遇洪水、干旱、冰咆、龙卷风等具有毁灭性的极端恶劣天气,也会对食品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二、食品安全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当下食品安全的现状
其一,部分农村农产品中化学饲料和兽药的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检测,导致果蔬及家类食品的污残物上市后造成病源性疾病的出现。其二,部分小型生产加工企业的硬性条件的缺失及管理水平的低下容易形成食品安全的显性隐患。其三,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违法加工与生产。如大量使用禁用的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性原料进行制假、售假或真假原料混用,造成了食品安全的检测难度的加大。其四,食品安全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与检测水平不能满足食品种类快速增加的需要。其五,全民的诚信意识与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素质的能力的有待提高。其六,某些部门的监控手段的过度简单化及监控力度的不强,造成了部分食品的蒙混过关,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的群发性问题。如“三鹿”毒奶粉引出了众多奶制品生产企业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群发性事件。
(二)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是否扰乱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性秩序。如果黑心商贩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制假售假,在其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所导致行业市场与经济市场的秩序的混乱。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立法、管制制度的完善。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是检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管制制度是否健全的“指南针”。总的来说,食品的是否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食品是安全的,有保障的,将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相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国民经济的可塑性
德国著名国民经济学家瓦尔特?欧肯在其著作《国民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提到:经济计划依赖各种计划资料,而各个个别经济在供给需求上的经济活动依赖经济计划,只有从这些计划资料的差别出发,才能理解供给和需求的各种形式。可以说,食品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所引起的经济安全关系到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应尽快健全与完善相关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所涉及到的与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总共不到10部,所以在立法方面的纰漏是较多的。再加上食品安全的标准又存在异议,没有完整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如果缺少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作为监管手段,而法律权限与制度内容的又相对单一,那么国民经济受损将是必然的,也不可能提高国民经济的可塑性。第二,防止食品污染,提高食品的总体加工水平。受于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食品的外源性污染源于外部的环境的现实性较大。如湖泊、溪流等水体受污染的程度较重,主要是藻苔类及重金属污染;而焚烧物,工厂的排放物,农药使用后的污残物的大量排出,加重了空气、土壤的污染程度,使得食品安全的外源条件受到威胁与损害。因此,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治理兼存”的方式开展防治工作。同时,加大对食品中添加物与加工工序的监管,使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按要求进行加工,工序完整而不掺假,提高食品的总体加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以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还继续存在的粗放型模式所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物品质量差等不利方面,从侧面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佳质量。第三,强化相关食品管理部门监管力度,避免推诿责任与办事效率低的出现。各食品相关职能部门,在遇到食品问题,尤其是一些不需要立马解决的,事件又不是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容易推诿责任,就像在踢足球,都不愿意或都懒于处理这些问题,就算是要处理,但其办事效率的低下,也会使事件越拖越久。因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被无形地刺了一刀。第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使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这里的宣传教育力度。首先应为生产与销售企业,加大对他们的诚信教育,改变他们中一些人所存在的“无奸不商的观念,转而形成一种“顾客至上”,“质量至上“的思想。其次,正确引导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教育认识,增加他们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与辨别能力,让他们理解并支持政府所开展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工作。当然,持续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力争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践行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责任感与群众的安全感,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主客体需要。
四、结束语
统而言之,食品安全所涉及到的是社会需求层次中最基础性的一面,是关系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也是党和政府时刻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是体现国民经济好与坏的“晴雨表”。要想刺激国民经济的可塑性,我们应切实担负起各项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尽全力加大在食品安全与生产的监管力度。相信,随着我们在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即便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也能从容应对,开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和谐地向前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心剂”。
参考文献:
[1]何其聪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德)欧肯.国民经济学基础[M] .商务印书馆,2010.
[3]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小梅,陈利萍,兰萍.食品安全管制长效机制:经济分析与经验借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周 迪,男,重庆北碚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主义法哲学、社会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