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2012-04-29 00:44:03赵定勇何方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东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赵定勇 何方国

摘 要 从生师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等维度,分析100所不同区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发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职称人数偏少已不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双师素质的内在本质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师资队伍;骨干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55-05

从1999年至2009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增加到1215所,在校生达到965万人[1]。十年间,院校数增长了2倍,在校生数增长了7.1倍[2]。伴随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3]、学历层次偏低[4]、高职称人数偏少[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6] 等问题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10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已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时期,反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应走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道路。因此,本研究以100所不同区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骨干院校)的师资队伍为例,以这些骨干院校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依据,探寻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要特点,明确“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任务,为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的基本状况

100所骨干院校中,东部11个省、直辖市共有47所(北京2所、天津3所、河北4所、辽宁3所、上海3所、江苏8所、浙江5所、福建4所、山东7所、广东7所、海南1所),校均在校生8211人,校均教师507人,其中校均专任教师337人。中部8省共有28所(山西3所、吉林1所、黑龙江3所、安徽5所、江西4所、河南3所、湖北5所、湖南4所),校均在校生8391人,校均教师538人,其中校均专任教师360人[7][8]。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5所(四川5所、重庆3所、贵州1所、云南1所、陕西3所、甘肃3所、青海1所、宁夏1所、新疆2所、广西3所、内蒙古2所、西藏0所),校均在校生6768人,校均教师439人,其中校均专任教师283人[9]。

二、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一)生师比

东、中、西部骨干院校生师比分别为16.2∶1、15.6∶1、15.4∶1,专任教师年平均授课量分别为349学时、334学时、359学时,见表1。若每学年按40周计算,分别为8.7学时、8.4学时和9学时,专任教师平均周学时均在8~12学时之间。

(二)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东、中、西部骨干院校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0.7%、51.4%、50.5%,36~45岁者分别占30.8%、29.4%、31.8%,46~60岁者分别占16.6%、16.9%、16.3%,61岁及以上者分别占1.8%、2.2%、1.4%,见表2。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累计超过80%,46岁及以上的老年教师不到20%,按照各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的降序排列是:35岁及以下、36~45岁、46~60岁、61岁及以上,呈现单边结构。

(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东部骨干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42.1%,具有大学学历者占50.2%;中部骨干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29.7%,具有大学学历者占51.7%;西部骨干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27.2%,具有大学学历者占54.4%。中、西部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均在18%以上,见表3。

(四)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按照职称级别从高级、中级到初级及以下,东部骨干院校分别为30%、38.6%和31.4%,中部分别为29.2%、34.4%和36.4%,西部分别为25.4%、28.3%和46.3%,见表4。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高级职称占30%、中级占70%[10]。由此可见,骨干高职院校初级及以下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偏高,中级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偏低。

(五)“双师”结构

东、中、西部骨干院校校外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37.4%、34.2%和29.7%,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55.8%、48.3%和47.3%,见表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要特点

(一)师资队伍数量尚能满足学生规模需要

可以通过生师比和专任教师授课量来反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是否满足在校生规模的发展要求。东、中、西部骨干院校生师比均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生师比18∶1的合格标准,已达到或高于生师比16∶1的优秀标准,而且专任教师的平均周学时均低于12学时,教学工作量合理。由此可见,东、中、西部骨干院校师资队伍数量尚能满足在校生规模的要求,数量不足的现象已得到改善。数量建设已不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中青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

东、中、西部骨干院校45岁及以下的教师分别占80.5%、80.8%和82.3%,既反映出高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同时也反映出中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师资老化问题已得到解决。年轻化的高职师资队伍充满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为高职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预示着今后高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任务的艰巨。

(三)学历层次偏低现象大幅改善

东、中、西部骨干院校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均高于《指标》规定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的要求,而且东部已率先超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35%的要求,达到了42.1%,中、西部也只差5~8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13.4%[11],与此相比,东、中、西部骨干院校分别提高了28.7%、16.3%和13.9%。高职院校学历层次偏低现象得到大幅改善,已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高职称教师人数将稳定增长

东、中、西部骨干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均高于《指标》规定的不低于20%的要求,东、中部达到或接近30%的优秀标准,西部与优秀标准仅差4.6个百分点。而且,从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历层次大幅提高的特点看,高职称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充足,大批中青年教师将晋升高级职称,今后高职称教师数量将稳定增长,因此,高职称人数偏少问题同样不再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依然偏低

虽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与教育部评估要求达到80%以上的目标相比,东、中、西部骨干院校分别还相差24.2%、31.7%和32.7%,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仍然偏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

从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看,东、中部骨干院校相当,而西部比东部低4.6个百分点。从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看,中、西部分别比东部低12.4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从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看,中、西部分别比东部低7.5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东、中、西部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呈现东部强,中、西部相对薄弱的状况,发展不平衡。这种状况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发展经历等密切相关。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2009年,东、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3.8%和18.3%,东部地区GDP是西部地区的2.9倍,东、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差2.25万元,东部财政收入是西部的3.1倍[1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好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就可能越大,当地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就越高[13]。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的差距,势必造成中西部地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中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中西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动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09年,东、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5%、53.9%、57.8%和26.1%、17.7%、17.3%[14],西部第二、第三产业GDP占全国比重比东部低36.2个百分点和40.5个百分点。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不断提高[15]。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达,高职人才需求强劲,促进了东部高职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相反,中、西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导致人才需求不足,制约了中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师资队伍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经历影响师资队伍建设

从时间顺序和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由东到西的梯度推进发展态势,十年前高职教育主要是由东部发达地区开始举办,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16]。东部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中、西部地区起步晚,而教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一名教师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入职学校,从见习教师到合格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几年,东部在优先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培养了一批合格教师,加上中西部高职发展的先天不足,导致中西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落后于东部。

五、“十二五”期间高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思考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及高职称教师偏少等问题,已不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样也不是高职院校今后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十二五”期间,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数量增加、学历层次提高、高职称教师人数增加、注重双师素质的外在形式,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双师素质的内在本质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转变。

(一)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力实施双师素质建设工程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最重要基础,要从前期注重双师素质的“双证”外在形式向加强双师素质实践能力的内在本质转变。一是把好入口关,新入职的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人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口联系企业的机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共享型兼职教师资源库,扩大兼职教师来源并提高其质量,改善“双师”结构。

(三)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工程

以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教学名师为重点,带动省、市、校“三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完善教学团队选拔、培养、建设机制,大力支持方向明确、队伍稳定、业绩突出的教学团队建设,打造国家、省级教学团队。完善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建设机制。聘请行业企业杰出人才为专业带头人,建立专家工作室,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家带项目、带成果、带队伍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工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系统规划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实现培训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培训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培训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培训与教学能力考评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

(五)加大对中西部高职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由于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对高职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一是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高职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并在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全国性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向中西部倾斜。二是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职院校的智力支援计划,帮助中西部高职院校培养培训师资,提升中西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三是中西部地方政府要系统规划本区域师资队伍建设方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师资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政府购买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促进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时晓玲.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已确定[N].中国教育报,2010-09-20.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59.

[3]于伯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教育探索,2010(9):93-95.

[4]王素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60-61.

[5]卢小平,童遵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9-51.

[6]曾凤玲.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07(1):122-124.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教高函[2010]27号.

[8][9]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EB/OL].(2010-08-22)[2011-09-20].http://121.192.32.132:9090/techgg/links/index.html.

[10]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

[11]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25-26.

[12][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EB/OL].(2010-02-25)[2011-09-2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13]许士群,邵癸.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沿海开发战略中的江苏盐城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89-91.

[15]余仲华.我国人力资源产业结构趋势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3):4-7,17.

[16]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5-10.

Analysis on Situation of Teaching Staff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ZHAO Ding-yong,HE Fang-guo

(Sichuan Inform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yuan Sichuan 62804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student-faculty ratio, age structur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and “dual-qualification” teaching staff structure, the teaching staff of 100 national ke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ious barriers for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quantity, low educational level, shortage of higher professional-title teachers are not serious any more. Looking ahea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ies, enhance understandings to the inherent nature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 faculty structu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futur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teaching staff; backbone colleges

猜你喜欢
东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我国西藏与东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差异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